新闻中心

“预制菜”不可“犹抱琵琶半遮面”

2025-10-17 10:23

来源:

不怕你“预制”,就怕你不告诉我。前段时间,“西贝”3亿热搜炸出的真相,给所有餐饮老板上了堂10亿学费的课。从消费者对 “现制” 承诺的质疑,到品牌方 “70% 门店使用预制菜” 的回应,这场争议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经营选择,折射出餐饮行业转型期的信任困局。

消费者的不满并非针对预制菜本身,而是源于 “信息差” 与 “预期差”。不少顾客选择西贝,是冲着其 “现点现做”“手工匠心” 的品牌标签,却在就餐后发现部分菜品实为预制加热。这种 “被动知情” 的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口味差异,更是对品牌诚信的失望。毕竟,预制菜的成本与现制菜存在差距,消费者有权在消费前知晓菜品制作方式,自主选择是否为 “现制” 溢价买单。

从行业视角看,预制菜的普及是餐饮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租金、人力成本上涨,预制菜能帮助连锁品牌提升出餐效率、稳定菜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西贝并非个例,近年来,海底捞、太二酸菜鱼等多个餐饮品牌均在逐步推广预制菜,预制菜已成为餐饮行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品牌如何平衡 “效率” 与 “信任”,如何在追求规模化的同时,不忽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体验感。

事实上,消费者对预制菜并非完全排斥。据相关调研显示,超过 60% 的消费者在知晓并认可预制菜品质的前提下,愿意接受预制菜。关键在于 “透明化” 与 “规范化”:一方面,品牌应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范围,在菜单、门店显眼位置标注预制菜品,消除信息壁垒;另一方面,行业需建立预制菜质量标准,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到储存运输,全链条把控食品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预制菜争议的背后,更是餐饮行业 “品牌承诺” 与 “实际服务” 脱节的缩影。近年来,不少餐饮品牌凭借差异化定位赢得市场,却在规模化扩张中逐渐 “失焦”:有的品牌承诺 “现熬汤底”,实际使用浓缩料包;有的品牌主打 “手工制作”,实则依赖预制半成品。这种 “承诺与实际不符” 的行为,不仅消耗着品牌积累的口碑,更损害着整个餐饮行业的公信力。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解决争议的核心在于回归 “以消费者为中心” 的本质。与其在争议发生后被动回应,不如主动构建 “透明化” 的经营模式:公开预制菜使用情况,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加强预制菜品质管控,确保口感与安全;通过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 例如,为追求效率的顾客提供预制菜选项,为注重体验的顾客保留现制菜品,实现 “效率” 与 “体验” 的双赢。

规模化发展不应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透明化、规范化才是预制菜时代的生存之道。当品牌不再将消费者的知情权视为 “可选项”,而是作为 “必选项”;当行业不再将预制菜视为 “成本工具”,而是作为 “品质升级的载体”,餐饮行业才能在转型中赢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可。

毕竟,餐饮的核心永远是 “人”。无论是现制菜还是预制菜,只有尊重消费者、诚信经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能瞬间识破 “技术性狡辩”,也能感知到 “真诚整改”。风波终会过去,但留给所有企业的考题不会消失:当效率与信任冲突,你选哪一个?答案或许藏在那句朴素的话里——“真诚是最好的公关,透明是最强的壁垒”。

作者:通讯员 陈金洁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