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鲁迅故里一处展现鲁迅夹烟姿态的墙画,因游客举报“恐教坏孩童”引发热议。有人忧心细节影响青少年,也有人呼吁尊重历史本真,这场争议的核心,实则是历史人物形象传承中“真实”与“引导”的平衡命题。我们既需守护青少年成长环境,更不能因片面担忧,消解历史人物的立体性与文化符号的深层价值。
还原人物本真,勿做历史“滤镜化”
鲁迅手持香烟的形象,并非艺术虚构,而是有扎实史料支撑的历史真实。从鲁迅博物馆馆藏的老照片中,其伏案写作时指尖夹烟的画面,到许广平回忆录里“他常以烟提神,在灯下构思犀利文字”的记载,吸烟是这位文学巨匠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习惯,更是他与黑暗现实“笔战”时的陪伴。鲁迅故里的墙画还原这一细节,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物“有血有肉”特质的呈现——他是唤醒国人的“精神战士”,也是有生活温度的普通人。若为规避争议刻意抹去这一细节,实则是给历史人物套上“完美滤镜”,让后辈只能看到符号化的“圣人”,却无法理解真实历史语境中的“鲁迅”,这恰恰是对历史教育的弱化。
倾听多元声音,拒绝认知“单一化”
争议发生后,景区收到的不仅有举报,更有百余位市民通过热线呼吁“尊重历史,勿改墙画”。这两种声音看似对立,实则指向同一目标——守护优质文化环境。举报者的担忧,提醒我们要做好青少年引导;支持者的坚持,警示我们勿因个别意见否定历史共识。景区最终回应“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既有形象”,正是这种理性包容的体现。文化传承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不必因少数人的担忧就推翻长期形成的历史认知,也不必因多数人的坚持就忽视合理建议。唯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倾听多元声音,才能让文化传承既有温度,又有厚度。
化解认知分歧,做好传承“加减法”
面对争议,比“改与不改”更重要的,是用积极引导化解分歧,让墙画成为历史教育的“活教材”。景区可在墙画旁增设说明牌,既标注“鲁迅吸烟是特定时代生活习惯,当今社会倡导健康生活”的提示,也解读“他以烟提神、熬夜创作,用文字唤醒国人”的背景,既回应健康关切,又深化精神解读;学校与家庭也可借此契机,和孩子探讨“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优缺点”,教会他们用辩证眼光看待历史,而非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这种“加法”引导——加历史背景、加精神解读,“减法”焦虑——减片面担忧、减极端认知,才能让争议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契机,让鲁迅精神真正走进青少年心中。
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待历史人物与文化符号,我们同样需要这份“正视”的勇气——正视他们的真实模样,正视精神传承的核心,正视多元声音的价值。唯有如此,鲁迅故里的墙画才能不只是一处景观,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鲁迅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能照亮人心,而非被“过度保护”的担忧遮蔽了应有的光芒。
作者:娄姣英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