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鲁迅先生不必“戒烟”

2025-08-26 10:17

来源:

绍兴鲁迅故里有一堵著名的打卡墙,最近被人投诉了。

一位控烟志愿者认为这个形象可能引导室外聚集吸烟,建议换成鲁迅先生握拳的画面。

这件事听起来有点荒诞,却折射出当下社会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又该如何把握公共监督的边界?

首先得明确,控烟是好事。

在公共场所禁烟,保护公众健康,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凡事过犹不及,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就像让古人遵守现代交通规则一样可笑。鲁迅生活的年代,吸烟是社会普遍现象,既没有“二手烟危害”的认知,也没有公共场合禁烟的规范。他烟不离手的形象,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而非所谓的“不良示范”。

鲁迅的夹烟形象,早已超越了动作本身。瘦削的脸庞、紧锁的眉头、指间的香烟,构成了一个思考者的经典剪影。

在我看来,这不是在宣扬吸烟,而是在展现一位知识分子在黑暗中求索、在困境中呐喊的精神状态。

现在人们打卡留念,不是因为他夹着烟,而是因为他代表着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家国情怀。如果为了“控烟正确”而修改这个形象,本质上是在剥离历史的真实,让经典形象变得空洞而失真。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上纲上线”的思维模式。有人看到地铁海报远景里的人拿着水瓶,就脑补成“不雅动作”;有人看到历史人物的吸烟形象,就上升到“危害公共健康”。

这种捕风捉影的投诉,看似站在“正确”的立场,实则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为了应对这类投诉,不得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核查、去修改,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公共监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监督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不能背离公共记忆。我们尊重控烟志愿者的初心,但反对用单一标准苛责历史。鲁迅的作品里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有对国民性的反思,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传承的核心。如果把目光只盯在一支烟上,反而暴露了对历史的无知和对精神内核的漠视。

其实,区分“历史场景”和“现实引导”并不难。博物馆里的历史画作、纪念馆前的人物雕塑,是在呈现历史的真实,而非倡导某种行为。真正的控烟,应该是加强现实中的禁烟宣传,完善公共场所的控烟措施,而不是跟百年前的历史形象较劲。说到底,我们要守护的不仅是无烟的公共空间,更是理性的公共讨论氛围。允许历史有其本来面目,允许不同视角的存在,才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包容。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那支烟,承载的不是不良习惯,而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精神的象征。鲁迅先生不必“戒烟”。

(作者:嵊州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 张元)


作者: 编辑:傅一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