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温炙烤着城市,有一群人正用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温度。社区老年食堂的送餐员们,在烈日下穿梭于楼栋之间,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手中,也把一份份安心递给了千家万户。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守护着老人的三餐,而这份“守护”,更值得被社会各界守护。
保障送餐员的权益,首先要从改善工作条件入手。高温天气里,“全副武装”是他们的常态,但物理防护之外,更需要制度性的降温保障。笔者建议,可否由属地镇街集中采购,或是由爱心企业捐款赞助,为送餐员配备更专业的防暑装备,如带有通风功能的防晒衣、便携式降温冰袋等,让“全副武装”既有效又舒适。同时,合理调整送餐时段,避开正午阳光最烈、气温最高的时段,将集中送餐时间提前或延后,在保证饭菜温度的前提下,为他们争取更温和的工作环境。社区食堂还可在站点设置临时休息区,提供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用品,让他们在奔波间隙能有片刻清凉。
优化配送流程,是减轻送餐员负担的关键。路线规划不能仅依赖个人经验,社区还可借助现有的数字化手段,根据订餐地址、楼层高低、老人特殊需求等因素,智能生成最优配送路线,减少无效奔波。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可协调物业开放电梯优先使用权,避免送餐员在高温天反复爬楼消耗体力。此外,合理控制单次送餐数量,根据距离远近和配送难度动态调整工作量,防止因负荷过重导致中暑或延误。这些细节的优化,既能提高效率,更能让送餐员感受到被体谅的温暖。
完善保障机制,才能让送餐员安心工作。目前,许多社区送餐员属于临时用工,缺乏稳定的社保和医疗保障。有关部门应推动建立规范化的用工制度,为他们缴纳必要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明确高温补贴标准,让他们在遭遇意外时有所依靠。同时,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定期组织体检,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对不适宜高温作业的人员及时调整岗位。更重要的是,要畅通反馈渠道,让送餐员的合理诉求能被及时听见并解决,从制度层面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营造社会支持氛围,同样不可或缺。老人及其家属的一句问候、一杯凉水,物业的一次电梯便利,社区的一份关怀,都能汇聚成温暖的力量。社区可通过宣传栏、居民群等方式,宣传送餐员的辛苦付出,引导大家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当送餐员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被看见、被珍惜,这份职业的价值感便会油然而生,从而更有动力在滚滚热浪中坚守岗位。
社区老年食堂的送餐服务,连接着“一老”的民生福祉,而送餐员正是这条纽带中最关键的一环。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更有精力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他们的工作得到善待,这条民生服务链才能更稳固、更长久。为送餐人撑好这把“伞”,撑的不仅是对一个群体的关怀,更是对整个社区温度的守护!
作者:戚高晟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