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绍兴鲁迅故里又成了古城的流量担当。作为国内著名的“文学主题景区”,景区将“先生文学”做到极致,把“先生文学”打造成了一个可玩可乐、可吃可喝、可观可谈的巨大“文学主题乐园”,成为众多外地游客争相奔赴的趣玩之地。
当千层蛋糕被叠成《呐喊》的模样,当猹形拉花漂浮在咖啡杯里,当VR眼镜重现三味书屋的晨读场景,沉睡的文学经典正以轻盈的姿态跃入年轻人的生活半径。从“打卡式观光”到“沉浸式体验”,从“静态展览”到“全感官互动”,这场关于鲁迅文化的创新实验启示着我们,要让经典真正活在当下,需要在深挖精神矿藏、重构表达方式、筑牢产权屏障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一是要深入先生著作矿脉挖掘珍宝,进一步激活鲁迅文化的生命力。鲁迅作品中那些崇尚自由、独立、平等的思想锋芒,恰是吸引当代青年的重要磁石。有研究数据显示,除了猹、枣树、钢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元素外,鲁迅作品中至少有1200多个特色意象可供深入挖掘开发。如百草园的蟋蟀,如《故事新编》中的眉间尺,又如《阿Q正传》中画不圆的圆圈,这些符号都可能成为连接现代青年情感的文化触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挖掘不应止步于金句截取或场景复刻,更应关注作品中蕴含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真正让“拿来主义”的智慧与“立人”思想的价值相互交融,才能让年轻人在趣味体验中自然触碰到鲁迅精神的实质内核。
二是要抓住创意表达的精髓,构建起文创产业与受众之间的双向通道。真正动人的文化创新绝非简单贴标式的符号移植,而是要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Z世代”作为现如今城市文旅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呈现出“强参与、弱说教”的特征,游玩的内容必须要足够的生动有趣,才能牢牢抓住他们的眼球。因此,全区有关部门在做好深入挖掘鲁迅元素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元素的创意开发与表达。譬如近年来大火的鲁迅先生Jellycat、人形立牌,还有被做成千层蛋糕的《呐喊》《彷徨》等,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创意案例。当文化符号与当代生活场景之间架设起新的桥梁,当深沉的文学思想裹着糖衣穿越代际沟壑,创意会带动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的社交图谱中完成二次传播。
三是要尊重创意的原创性和独有性,持续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文创产业狂飙突进的表象下,知识产权体系的建构如同看不见的轨道。据统计,全国文旅行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年增长率达17%,这提示我们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亟需构建起“防护+共享”的双轨保护机制。如建立鲁迅文化元素开源库,明确公有领域素材的使用边界;设立创意认证平台,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个衍生品加盖时间标识;成立文创产业创新联盟,通过授权协作而非诉讼对抗解决相关知识产权争议……这样既能避免发生“互相起诉”的闹剧,又可培育积极创新、良性竞争的产业生态。
未来的文学文旅开发,或许应该像那杯“鲁迅盲盒咖啡”一般,既有咖啡原液的经典回甘,又有浮顶奶盖的绵密创意,更要有产权意识的护航保障。唯有如此,先生文学才能真正走进街巷市井,在年轻一代的游玩体验中完成跨越世纪的场景对话。
作者:作者:戚高晟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