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以来,绍兴嵊州市公安局打造“云安企”远程监管平台,针对辖区各类企业的公共空间、危化品仓库等重点区域,通过视频检查、AI预警、建立数字信用档案等方式,打造非现场监管新模式,让企业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生产和经营。
传统监管模式如同“打地鼠”,往往陷入“人海战术”与“被动应付”的困境。检查人员疲于奔命,企业经营者困于应付,监管资源在重复劳动中空转消耗。这种以人力投入为主的监管方式,本质上是工业时代的治理思维,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的运行节奏。当市场主体呈现几何级增长,当生产要素流动突破时空界限,建立在物理接触基础上的传统监管体系必然面临效能瓶颈。“云安企”系统的价值,在于用数据流重构监管链,将碎片化的管理要素编织成智能化的治理网络,这标志着监管模式正在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跃迁。
技术赋能让监管与服务找到了新的平衡点。通过视频巡查、AI预警构成的“数字哨兵”,既保持了对重点领域的全天候守护,又避免了频繁检查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信用分级体系创造性地将监管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四色码管理如同给企业装上了“行为调节器”,让守规者得便利、违规者增成本。这种非接触式监管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据画像实现精准施策,既维护了市场秩序的刚性,又释放了政策温度的柔性。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治理关系的重构。传统监管中“检查--整改”的单向度模式,正在转变为“预警--响应”的互动式机制。企业从被动接受检查的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的主体,安全员与民警通过数字平台形成即时响应闭环,这种协同共治的格局打破了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当监管数据转化为企业信用资产,当合规经营能换取政策红利,市场主体就获得了自觉守规的正向激励。这种治理智慧的创新,本质上是在构建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数字化监管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催生了治理理念的迭代升级。“无事不扰”的承诺背后,是对企业主体地位的尊重;“免勘即办”的服务创新,体现着从管理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这种变化预示着政府角色正在从“守夜人”转向“赋能者”,从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在长三角这样的经济活跃区域,这种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升级,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具有战略意义。
当然,任何技术工具都需要制度创新的配套支撑。智能监管系统的持续运行,需要完善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避免企业隐私泄露;信用评价体系要保持动态更新,防止“一评定终身”的机械主义;算法模型要建立纠偏机制,防止技术误判影响企业权益。只有将技术理性与制度理性有机结合,才能让数字治理行稳致远。
现代治理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通过数字化重构治理逻辑。当摄像头变成“智慧之眼”,当数据流化作“治理之脉”,这种进化方向,正是要实现监管有精度、服务有温度、治理有效度的有机统一,在高质量发展中谱写政府与市场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作者:戚高晟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