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亩梅花竞相绽放,梅山公园迎来一波“赏梅热”。春日赏梅本是雅事,可游客们不难发现,玩累了却没有歇脚长椅,口渴了却找不到自动售货机,想找个厕所都要折腾半天。这样一来,漫天梅花的诗意便打了折扣。对此,笔者以为,对于梅山公园这类兼具自然生态与历史禀赋的场所,管理服务的“润物细无声”应当放在发展的首位。
一是要找准生态保护和人为开发的平衡点。现如今大多数自然公园常常陷入两极:要么过度商业化,失去野趣;要么“野味”十足,缺失必要的服务设施,让游客陷入“荒野求生”的窘境。究其根本,是未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平衡点。以梅山公园为例,游客既想沉浸于广袤无垠的“香雪海”之中,也期待在疲惫时有遮阳避雨之处,在好奇时能了解一树一石背后的故事。这就要求公园管理方要以“隐形服务”来支撑“显性风景”,比如在梅树间点缀布置木制平台,既可作为休憩点,又不破坏自然景观;又如利用山势高差设计观景台,让游客自然驻足,在步道转角设置自动贩售机,提供简餐饮品,既不破坏生态,又能解燃眉之急。
二是要找准活化文化资源的巧思点。梅山的历史底蕴不输热门古迹,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但倘若仅靠石碑铭文来供人欣赏,“干巴巴”的文字很难让游客共情。这就要求公园管理方要找准活化文化资源的巧思点,譬如将《适南亭记》《咏梅》等古诗古词做成木牌,悬挂于梅树枝干之上,让历史文学与植物共生;用AR技术还原梅子真泉、本觉寺遗迹,使历史场景可视可感;开发“寻梅探古”数字导览,把文化解码变成趣味探索。诸如此类的“轻介入”手法既能避免大兴土木,又能让梅山的文化服务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体验,提升观众的游览兴致。
三是要找准不同游客群体需求的前置点。做好精细化服务的本质是预判需求,而不同年龄群体的游玩需求也不尽相同。如老年游客可能需要无障碍通道,亲子家庭渴望自然教育课堂,年轻群体则更加偏好容易出片的拍照打卡点。因此建议,不妨在梅山公园的主要出入口设置需求墙,动态收集游客的意见建议,并及时予以反馈解决。同时,可以招募有意向的小吃摊主,推出梅花糕点、梅子茶饮、梅子酒等限定商品,在赏梅之余,让品梅成为打卡梅山公园的又一新时尚。
当前文旅竞争已进入细节制胜阶段。一树梅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然之美,更在于它能否成为串联生态、文化与民生的纽带。当游客既能踏雪寻梅,又能喝到一杯暖茶;既能仰望千年古亭,又能触摸当代匠心,公园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山水”。期待梅山公园在今后的开发维护过程中,能够平添三分体贴入微的烟火气,让市内外游客既能遇见“梅”好更能拥抱美好!
作者:戚高晟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