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握好“数量”与“质量”、“引进”与“培育”、“管理”与“服务”的三对关系,切实激活乡村人才工作,把人才凝聚到乡村振兴的滚滚热潮中。
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并重,打造“群贤毕至”的强磁场。招贤纳士固然要“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也需因地制宜、量需而引。要坚持战略导向,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系统分析产业与人才需求,建立和完善人才需求信息库,科学制定引才计划,提升人才引进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人才引进不能盲目,只有量体裁衣才能合手合脚,优先引进事业发展急需的、紧缺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优秀人才,让“乡村所需”与“人才所能”有效对接。要强化柔性引才理念,创新人才跨区域联动协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用“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巡回式”服务,让更多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为乡村振兴添彩助力。
把握“引进”与“培育”的统筹,建立“积厚成器”的增长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钥匙”,“引进”与“培育”是人才工作的“鸟之两翼”。要做到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双轮驱动”,处理好“外引”与“内育”,既要“广引活水”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高地”,也要注重挖掘培养“乡创带头人”“乡村CEO”,锻造一支“永久牌”基础性人才队伍。要立足基层一线育才,用好“田间课堂”“板凳课堂”,定制化开设电商直播、农业技术、民宿运营等实用课程,加快培育一批能创新、懂发展、善服务的乡村能人。要紧扣民生重点育才,聚焦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优质教育服务供给、乡村法律援助等,统筹抓好乡村医疗、教育、法治等重点民生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把握“管理”与“服务”的平衡,涵养“近悦远来”的生态圈。人才管理是手段,人才服务是保障,需整体统筹、一体推进。要严把评审考核关,建立以实绩、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创新多元评价方式,科学设置评价周期,破除“四唯倾向”的考评壁垒。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更舒心、更用心、更贴心的政策措施,探索定制化人才服务模式,主动解决好子女入学、个人就医、住房购房等后顾之忧,以全流程、全周期、全要素的服务让人才更有“获得感”。要待遇和情感同步发力,既要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用待遇“善养”人才,也要打好“感情牌”,用情怀“滋养”人才,加大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力度,形成尊重人才、包容人才、善待人才的良好风尚,办好“亲青恋”“草坪音乐节”“青春沙龙”等系列人才主题活动,让人才更有“幸福感”。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汤浦镇 张展)
作者: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