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包办到引入社会力量,树兰书房的转型不仅是生存策略的调整,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进阶的探索。如何在公益底色与市场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文化空间既保持纯粹性又焕发生命力,考验着现代化管理的智慧。笔者以为,在社会化运营的进程中,树兰书房要坚持做到以下三点,才能更好地走出共生新路。
一是要坚持走好社会化与公益性的平衡木
当牛排香气盖过书卷气,当脱口秀的热闹打破阅读的静谧,文化空间容易在流量诱惑中迷失。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规则框架,社会化商业业态应是文化服务的“伴奏曲”而非“主旋律”。北京朝阳区图书馆(劲松馆)将餐饮区与阅读区严格分隔,上海则对部分智慧书房的社会化活动实行分时段管理,这些探索都是为了守住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半径,让社会化元素成为丰富读者体验的“调味剂”而非替代品。对于树兰书房而言,比引入多少业态更重要的,是建立准入机制和评价体系,确保每项增值服务都能得到有效延伸,但是又不会偏离公益性质的主轴。
二是要坚持走好多元共治的生态构建之路
社会化运营的途径应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咖啡厅、牛排店,树兰书房的活化利用还可以有更多脑洞大开的开发方式。广大运营主体要超越简单的场地租赁思维,用文化创意激活空间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读者的“主人翁”意识。如南京晨光社区“育才图书室”成立读者自治委员会,让广大市民直接参与图书馆的活动策划;深圳则在多家图书馆内开发上线志愿服务积分系统,让广大读者从参与者转化为共建者。这种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模式,既能防止公共文化空间商业化的过度扩张,又能形成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三是要坚持走好政府监管下的合法拓展之路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逐利基因与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若缺乏科学监管和制度设计,文化空间的异化风险将如影随形。因此,政府既要当好“守门人”,防止市场化浪潮冲淡书房的文化底色,又要做好“搭桥者”,为社会力量创造价值实现的通道,方能在动态平衡中走稳社会化拓展之路。只有当书香与咖啡香恰到好处地交融,当文化传承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样的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灯塔,照亮现代人的心灵归途。
作者:作者:戚高晟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