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了《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若干规定(草案)》,对学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社会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红网11月27日)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家庭、学习压力、校园欺凌、自身个性等原因,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和问题。调查表明,眼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并呈现出低龄化、检出率上升两大态势,青少年厌学、自残甚至轻生等时有所闻,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关心意识不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正在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要加强学校力量。学校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调查表明,学生出现自残、厌学等心理问题,与作业太多、好胜心强、校园霸凌等有很大关系。为此,学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建设,理性协调好学业成绩、教学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包括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以及有欺凌行为的学生,除了有记录更要进行心理疏导和跟踪关注。上级行政部门在帮助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方面的软硬件的同时,应加大对学校考核中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权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师的配备等方面重点关注。
要家长强化责任。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不少是因为与父母的矛盾,特别是沟通困难,或者父母对子女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大;还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婚等,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此,家长应该树立责任意识,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经历与感受,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的苗头;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家长更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不要经常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家长还应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需要社会配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全社会的事。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资金投入,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援助等,确保青少年在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医院、社区等应设立或者完善心理咨询门诊,随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甚至干预。社区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让青少年在社区中获得心理支持和帮助;还可关注特殊家庭青少年,提供必要帮扶。依法规范网络环境和文化市场,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瘾也是产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此外,学校和教研部门应该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推广也是重要的助推力量。
作者:戚柏文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