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警惕不法分子借“乡村振兴”名义实施诈骗

2024-11-25 14:36

来源:

乡村振兴是以扶贫致富为目标,盘活乡村资源、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有不法分子利用国家乡村振兴等政策概念,通过编造项目、虚假宣传、夸大收益等形式,哄骗群众入会、充值、消费,最终血本无归,不仅损害群众利益,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来负面影响,亟需关注。

一是项目包装“高大上”,迷惑性强。诈骗分子利用了乡村振兴的热点话题和国家政策,冠以“官方”权威字样获取群众信任,降低群众防范心理。如不少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农业”概念,冒充知名企业、社会组织、有关部门,专门开发APP进行诈骗,通过网络群组寻找代理人、发展下线,裹挟大量受害人被骗入局。2024年1月9日,公安部发布了关于78个“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项目的公告,其中包括“中国共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慈善总会”等虚假APP,均通过官方、权威名字进行包装,打着“国家支持项目”“乡村扶贫”等旗号进行集资诈骗。如衡水桃城公安2024年7月17日在微信公众号发表《下载“乡村振兴”App可获扶贫基金?女子掉入诈骗陷阱帮人“洗钱”》一文提到,受害人耿某在微信看到“领取国家扶贫资金”的虚假广告后点击链接下载了“乡村振兴”APP登录该APP后立即被“接待老师”拉到“扶贫资金申请群”内被群内自称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诈骗分子分别以“包装老师”、“审核老师”、“监察员”等身份进行话术诱导。

二是精准筛选易上当群体,中招率高。不法分子利用快递包裹隐蔽撒网,以“乡村振兴局2024年全面落实数字乡村实现全面脱贫”为幌子,骗取群众财产、利用群众进行收款转账来转移违法所得,从而开展电信诈骗活动。如多名网民在微博发声表示收到了装有《专项扶贫资金发放通知书》的不明快递,文件有“中央财政部”发文字号、国家级红色印章,哄骗群众扫码进群、下载APP、转账诈骗。同时,不法分子通常选择一些比较偏远或者信息闭塞的地区,利用受害者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和对高额补贴的渴望心理,进行精准诈骗。如2024年6月28日,金华成泰农商银行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参加“国家扶贫项目”可领取基金?老年群体被诈骗分子盯上》一文中,被诈骗分子毛某带入坑的均为上年纪的老年人,对网络信息的接收渠道有限,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足,成为诈骗分子目标人群。如新浪浙江2024年7月17日报道《可领98万乡村振兴扶贫款就是电信诈骗》提到,绍兴柯桥多位老人遭遇了领取“扶贫款”诈骗,不仅银行卡被冻结,还成为了犯罪分子的洗钱帮凶。绍兴柯桥区公安分局涉网犯罪侦查大队民警张越扬表示,目前暂时是发现了3名绍兴柯桥这边的受害人,其中最多的一个达到19万左右的流水,他名下的银行卡交易都被各地的公安机关冻结了。

三是深度骗术隐蔽力强,危害性大。以“乡村振兴”为由的诈骗模式自带流量、热度高,以“乡村振兴项目”为关键词搜索微博发现,“国家乡村振兴局辟谣23类项目可申请补贴”话题阅读量已超1276.4万。以“乡村振兴”“诈骗”为关键词搜索抖音,“光头贝总”2024年3月21日发布的《代养致富实为投资陷阱》的视频热度最高,点赞量超7.3万,评论4600+,80%留言控诉被骗经历,且IP覆盖广东、广西、湖南等多个地区,点击其他相关视频,留言区半数以上在吐槽控诉、戾气较重,长此以往,不利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同时,该类诈骗成熟度高、可复制性强,哄骗大量“工具人”实施取款、开户等“前线任务”,打击犯罪分子难度更大。金羊网2024年9月20日发文《警惕!“巨额扶贫款”诈骗,中老年人成目标》指出,近期,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处理了一系列“两卡”犯罪案件,涉案嫌疑人多为居住在当地的五六十岁中老年人。这些中老年人被虚假的“巨额扶贫款”所吸引,按照不法分子的指示提供个人银行账户进行所谓的“流水包装”,实则是在帮助诈骗分子转移和收取诈骗款项。微信公众号第一直销网2024年6月28日发表《防不胜防!警惕:这些“乡村振兴”项目不是传销就是集资诈骗》一文提到,“禾元农场”App通过认养黑猪高额返利等骗术,线上线下发展会员5万余人,遍及全国27个省市,涉案金额高达4亿多元,不仅让受骗者遭受经济利益损失,还会破坏农业新业态发展,打击涉农企业与个人在农业领域创新探索的积极性。

作者:梁峰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