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发力点,才能真正将政策落实于基层、惠民于群众。
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以“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脚踏实地精神深入基层调研。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都是办法。电视剧《县委大院》中的光明县县长梅晓歌采用“围炉夜话”的方式开展村民座谈会议,以最近距离的方式收集民情民意,拒绝成为“躺平式”“糊弄型”干部。做好调研工作,需要基层干部以“脚粘泥土,耳贴大地”的姿态调查各种真实的数据和情况,只有走村入户、深入群众,用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进行交流,让群众挑挑刺、把把脉、开个方,将他们的“真声音”当作田野调查环节中的重要“砝码”,在原汁原味中获取一手材料,才能切实了解基层的痛点、难点,进而提高政策的可行性,以便于更好解决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麻烦事。
顺应时代,数智赋能,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数字探索精神开拓基层新路。《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面对基层多变的复杂形势,只知道用旧方法、老方法去进行调查研究,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调查研究需要以数智赋能,赓续时代伟大精神,唯有创新求变、顺势而动才能勇立潮头。调研科学性的提高需要数字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数字化时代开展调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在资料筛选、案例分析、工具使用和成果共享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如此,数字技术还能节约调研成本,传统调研手段不能满足事物发展的新需求,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如远程会议、“云”参观、虚拟现实展示等方式,在节约资金和时间成本的同时,还能实时获取一手资料,极大地提高调查研究的时效性。
蹲下身子,攻坚克难,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实干精神奔赴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调查研究是否有成绩不是看去了多少地方、花了多少时间、写了多少报告,而是看最终是否解决群众难题、赢得群众满意。党员干部要主动把调研成果转化的责任扛起来,强化务实作风,加强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形成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敢啃硬骨头、敢下深水区,真正用“做实”支撑“写实”。对需长期攻坚的“疑难杂症”,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清单式、项目化推进,以绣花功夫般的耐心、细心、巧心,将问题逐一剖析、逐一解决,着力形成一批民心所向、群众所盼、发展所需的政策措施。建立“回头看”机制,加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广大干部要蹲的下身子,迈得开步子,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奔赴基层山海,将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书写不负人民的精彩华章。
作者:王涵婷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