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与传统文化“互相成就”“深情相拥”

2024-08-23 14:56

来源: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文化机制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如何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考题。

在与文艺创作的“互相成就”中推动传统文化“老树逢春发新芽”。近年来,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类作品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这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故纸堆”“老古董”,反而用生生不息的魅力打动了越来越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而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创造性地赋予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比如,《千里江山图》成就了《只此青绿》,《只此青绿》也演活了《千里江山图》;《新龙门客栈》等作品引爆了小百花越剧院特别是“君霄组合”,也带领传统越剧走入更多年轻人的世界。同时,传统文化的影视化呈现频频出圈,《长安三万里》尽显大唐风采,《哪吒》《封神》和“白蛇”系列电影则推动了中华神话故事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这些现象的背后,反应出当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认同和热爱,也证明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流量赋能不容小觑,是传统文化焕然新生的重要载体。

在与文旅融合的“深情相拥”中鼓励传统文化“天工人巧日争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最适合当下的文旅产业。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浅显的、是没有灵魂的,而没有旅游的文化也难以创造完整的价值链。前有西安“大唐不夜城”现代化演绎“盛唐文化”,形成现象级文旅IP;后有洛阳以历史为轴、以汉服为媒,推动洛邑古城一举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泉州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的“簪花围”,推动簪花风潮全国流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万人星空演唱会”将敦煌经典的飞天、九色鹿等IP融合至烟花和无人机表演中,呈现一场穿越千年的视觉盛宴。文旅深度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不仅能持续释放文化旅游消费需求,也推动各地传统文化热潮涌动,精神内核不断丰富发展。

在“变”与“不变”的时代浪潮中保持传统文化“千磨万击还坚劲”。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下,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将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随着互联网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以娱乐化方式解构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看似给传统文化披上了新的传播外壳,实则瓦解了其价值内核。比如,近年来,克苏鲁文化在国内日趋盛行,其恐怖暗黑的风格深受青少年群体喜爱,克苏鲁风格开始向我国传统文化名著“伸手”,以诡异、悬疑等元素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情节进行胡乱改编,颠覆了原有的价值体系,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群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确保其价值内核不受损、不动摇,无畏外面世界风雨飘摇,始终守护好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

作者:叶钰湾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