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百年越剧下一个起跳点在哪儿?

2023-09-26 09:56

来源:

你可曾想过清丽婉转的越剧传来大漠猎猎风声?你可曾见过机关遍布的越剧舞台打破传统剧场的控件样式?你可曾听过一晚观众近千万,现场一票难求只为一场越剧?今年3月28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领衔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单位联合出品了一处新越剧——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如今该剧完成了百场演出的里程碑,不少观众二刷、三刷成为“自来水”,呼朋唤友共飨一出好戏。

从最初农人自娱自乐哼唱的小调,流转百年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已经历很多,沉浮之间,越剧为何能面对发展困境一次次突破桎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越剧的下一次华丽转身又在哪里?

越剧源于浙江嵊县(如今的绍兴嵊州市),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嵊县马塘村的村民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的曲调,唱眼前景物、唱当下趣闻、唱民间故事。简单的哼唱小调何以最终茁壮成长为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曲艺?

源于田间传于民众。越剧源于唱书,这是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起初唱书是老百姓们田间地头劳作之余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也叫田头歌唱。随着这种消遣方式的流行,渐渐出现了农闲时以此讨生活的半农半艺的群体,这样的曲艺形式也随着他们的走街串巷渐渐传播开来。到了1906年春节期间,嵊县东王村的村民们用稻桶、门板搭成草台,正式以戏曲形式表演,至此一个新的剧种诞生了。越剧的缘起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表达,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展望,它唱词简单,唱腔悦耳,人们喜欢听,也听得懂、容易学,因此可以说越剧是属于劳动人民的戏种,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源于劳动人民。

发于吸收荣于变革。越剧进入上海是越剧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1917年,初生的越剧进入上海,开始接受大都市的市场考验,但早期越剧相较其他剧种略显粗糙简陋,因而观众寥寥。经过几次闯上海滩的失败后,越剧艺人们开始向其他戏曲汲取养分,他们吸收京剧、绍兴大班的表演形式,融入这些曲艺的锣鼓经验,编演、改编一些独具特色的新剧目,例如后世闻名的《梁祝》、《孟尝君》以及改编自婺剧的《碧玉簪》。此外,随着封建礼教思想的消亡,新思想、新潮流带来的女性解放,越剧女班也走上历史舞台,女子越剧的兴起带来越剧唱腔的更迭。1938年,越剧皇后姚水娟主演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该剧也成为越剧变革的重要标志。

兴于跨界盛于改良。越剧从简单的说唱形式演变而来,进入上海后,剧目向古装大戏发展,表演向京剧等戏种取经,舞台也逐渐突破传统的一桌二椅的形式。到姚水娟演出的《蒋老五殉情记》时,越剧艺术家们迈出了向电影界、话剧界学习的步伐。纵观越剧历史,改良一词一直贯穿其中。从民间说唱形式,学习其他戏种发展成独特气质的越剧腔调,到田间歌唱演变成《梁祝》、《花木兰》等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经典剧目,越剧的历史就是一部顺应潮流、反应时代需求的艺术发展史。

回顾越剧史,有过初生时在乡野田间的休闲,有过旧社会反帝反封建的热血抗争,有过新中国初期“改人”“改制”“改戏”的革新,更有过新时期迈向电视走向全国的大繁荣。从嵊县说唱,到“越剧十姐妹”“浙江小百花”,越剧有过低谷也再创辉煌,越剧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何处?

唱新曲。越剧有着及其广泛的题材,而且由于它博采众长、因时而变,使得越剧故事能文能武,时代能古能今。如有向传统故事、其他戏种取经,形成的越剧唱本《狸猫换太子》《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改编自言情小说如《红杏出墙记》改编自“三言二拍”的《泪洒相思地》等戏本。也有反帝反封建的《祥林嫂》、甚至还有改编自莎士比亚作品的《第十二夜》……越剧强大的生命力源自它“唱新曲”的能力,这种能力让越剧在面对新媒体冲击时,总能通过自我革新,快速适应新时代,融入新市场,展现新魅力。

走新路。内容丰富并不能让越剧活得长久,作为一种曲艺形式,最终还是要接受市场的考验,迎接观众的挑选。初创时期,越剧以单打独斗为主,半农半艺的农民在农闲时作为讨年糕、粽子的谋生手段。上世纪二十年代越剧进入上海后,越剧迈开了专业化运营的步伐,突破了封建性班长制陈规,实行经理制这一更适应文化市场的运营机制。这之后越剧的改制也从未停止,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封建把头制实行带合作社性质的姐妹班;改革开放后,明星领衔制、股份制、工作室等制度也让越剧在注重艺术规律的同时还能兼顾市场规律。

育新角。越剧强大的生命力也离不开越剧人才源源不断的输出。越剧起先是“男人戏”,在封建年代很多剧种也大多如此,随着时代进步思想解放,上世纪二十年代,嵊县办起了第一个女班,招收9岁到13岁的女孩子边教戏边进行基本功训练,越剧女班正式诞生。大量女班涌现,为越剧注入了新的唱腔变化。从女班的诞生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人才培育方面越剧始终“不拘一格”以开拓的精神大量培育、启用年轻人,表演团队的年轻化让越剧从剧本题材、到舞台表现、到技术应用都更具“时髦性”,年轻的“心态”一度促成了“出人、出戏”的良性循环,被誉为“小百花现象”。

2006年,越剧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说:“越剧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浙江人民一笔宝贵的财富。繁荣发展越剧艺术事业,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间进入互联网时代,越剧也同许多剧种、许多传统文化一样面临新的挑战。新时代新背景下,越剧要如何重新找到“起跳点”?

做人民的艺术。越剧源于劳动人民,最早是劳动人民最喜欢的消遣方式之一。这注定了越剧是属于人民的。在当下越剧创作者要明白,也应该明白越剧文化和越剧美学应该立足于怎样的基础,它属于谁,应该为谁服务。在笔者小时候,镇里、村里也总是能频繁看到大大小小的各类越剧团下乡演戏,在这种氛围下越剧是不缺乏群众基础的。但随着时代变迁,这样的越剧氛围正在逐渐变淡,虽然剧场里的越剧表演略有增加,但田间乡野里的越剧声音越来越轻。

百年越剧在当下要再创辉煌,离不开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一方面要继续做好送戏下乡的工作,让越剧既在舞台上绚丽也能在田间地头继续传唱。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越剧氛围的营造,尤其是年轻人越剧兴趣的培养,让越剧既是老年人茶余饭后消遣的娱乐,也是年轻人咖啡奶茶时的下饭好戏。同时,越剧也应当积极拓展自身题材,推出一些更具时代气息的剧目,例如,首部越剧现代戏《钱塘里》就给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共鸣。

唱技术的好戏。越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科技友好型”戏种,曾经积极跨界电台、唱片、电视等媒介,进入互联网时代越剧也应该搭上“技术”的列车,开启互联网越剧时代。例如,在表现手法上,如今的观众对于“沉浸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龙门客栈》打破传统剧场的空间样式,将舞台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客栈,观众席也是舞台的一部分,灯光、音乐全媒体融合互动,营造出浓厚的“临场感”,让越剧舞台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样的变化也带来观众的热烈追捧。此外,由于传统戏曲比不得流行歌曲,它们是存在鉴赏门槛的,它们具有专业性要求,因此在宣发方面,越剧也应当抓好当下时兴的技术手段,例如B站长视频做越剧科普、越剧演出,抖音快手短视频主打越剧豆知识、唱段选唱,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做好越剧运营工作等。

说青年的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越剧也重新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的青睐。越剧发展要把握住年轻人喜欢“尝鲜”的特点,探索年轻人的口味,编写年轻人感兴趣的剧目,让越剧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成为新的流行。同时,也要允许越剧走下艺术高台,允许年轻人友善地进行越剧改编、越剧二创,用包容地心态接纳年轻人对越剧地再创作。

作者:余佳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