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态修复”应成美丽乡村的自我救赎

2020-07-12 15:00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越城区富盛镇红山村有个废弃多年的三溪口矿山,裸露的岩石犹如一块块“疮疤”,严重影响了“西上线”美丽公路的景观,最近,总投资1170万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这里启动,将对废弃矿山边坡、宕底等进行加固、覆绿治理,排除安全隐患,推进绿色矿山建设。(7月7日《绍兴日报》)

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或多或少会留下时代的伤疤。特别是高速发展经济的那些年,以牺牲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举动并不鲜见,这固然有制度不严管理不实的原因,同时也有发展理念局限与环保认知片面的原因,虽经及时喊停,但特定的时代产生特殊的后果,已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强力推进,好山好水好风光成了乡村旅游的新卖点,也成了强村富民的“金山银山”,当生态成为产业,山水成为资源,各种保护措施与开发利用途径应运而生,使不少乡村从中尝到了生态红利的甜头。时代在进步,理念更科学,“靠山吃山”从开山挖矿卖石头转变为保护资源卖风光,避免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恶果,避免了资源“一次性贱卖”的竭泽而渔。

然而,不少乡村的伤疤还在,谁来平复大地的伤痛?就像三溪口废弃矿山那样,修复所需资金达1170万元,之前开矿所得或许还不够这一次“还债”,把钱花在这种无经济回报的地方,确实需要一种自我救赎精神。对过往负责,从长远打算,还历史旧债,补美丽短板,总得有人来填补这个坑,总得有人直面现状治愈“疮疤”。1170万元资金砸向破损的山体,凸现了富盛镇的生态修复意识与美丽治愈意识,值得那些有着山体开采、植被破坏、水域失管等历史旧债的乡村看齐,因为生态的债总是要还的,有多少能力就先还多少的债,边保护边利用边修复,三位一体式的发展模式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渠道。

一座残缺的山,再怎么投入资金也无法恢复原样,修补无非是遮羞,除了考虑山体的“治愈”成本外,我想更应该因地制宜科学修复,即使不能复绿复垦,还可以打造成矿山公园、露营基地、攀岩旅游地等,尽量以少的投入修复出好的效果。譬如齐贤羊山,也是个遗弃的采山场,经过雕琢与改建,已成影视剧的取景地与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再如皋埠坝内村的石料场停工后,利用原有的灵山奇石改造成石文化公园,投入少,效果好,成为配套美丽公路的新景。

偿还生态历史旧债,既要有自我救赎精神,更要有妙思妙作意识,减少大拆大建,避免高投入低产出,多些文创精神与点化之道,在拯救中利用,在修复中开发,既尊重历史,又注重现实。这种变废为宝式的“治愈”,何尝不是美丽乡村的又一道风景。

作者:钱科峰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