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闻6月21日,重庆1名小学生落水,7同学人施救,结果8人均不幸溺亡的噩耗,又惊闻6月22日,我省温州苍南,3名河南籍男孩在公园景区内游玩时私自下水游泳嬉戏,不幸溺亡的不幸事件。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年年讲,悲剧仍然年年有,所以,预防溺水的话题我们必须老生常谈,更何况青少年的对象随着出生成长在逐年更替。当然,老生常谈要谈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宣传教育要真归于心。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学校通过告家长书、家访、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告知家长预防孩子溺水,通过黑板报、主题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等已然成为常态。但我们更多的是“大喇叭式”的宣传。这对部分“听话”或者从不去野外游泳的学生来说是有效的,但对真正会去游泳的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对溺水的危险性的认知是不足的,他们更多的是对游泳的兴奋和激动,觉得学校的宣传只是一种程序和形式,会有侥幸心理。所以我们的宣传教育的关键是要让孩子入心、感到震撼。做到“归心”,就应该多以同龄人溺水身亡的案例说事,让学生体会思考,尤其是不要擅自单独或者结伴去野外水域戏水、逞强;要让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说教”,如嵊州市有民间救援队经常进入校园根据自己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哪些水域不能去,哪些情况不能去,并且通过与学生互动,模拟如何施救等;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如漫画、顺口溜、活动等,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预防措施要落实到人。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也包括社会热心人士宜在常有人经过或者游泳的水域设置警示牌和救生设施。如嵊州市在危险水域设置警示牌,有志愿者救援队,免费为部分重点水域包括校内水域安置救生圈、绳索等救生设施。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有专门的、至少是季节性的巡查人员,分片落实到人,提醒青少年预防溺水,尤其是较深、状况复杂等危险水域。从学生层面看,学校、志愿者或者政府部门应该立体式多种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知道一旦自己或者同伴溺水了该怎么做,包括游泳时候抽筋了怎么办、要呼叫、知道救助电话等。预防有专人,落实到每个学生,对可能发生游泳溺水事件的地方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不是小题大做。
孩子外出要看得很紧。这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通常溺水事件发生在放学或在家的时候,双休日、节假日,尤其是下午。父母必须要结合这些年来的青少年溺水事件、周围的水域以及孩子的个性进行评估,不论男孩女孩,如果存在产生溺水事件的潜在因素的话,就要严格管教,如要求子女凡是外出就要问清时间、地点、原因等,不要长时间让孩子处于自己能够联系到的范围之外。这里特别要强调父母都整天甚至好几天在外上班而不在家的孩子、利用暑假从外地来跟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中考高考结束后的学生。如果周边有可以游泳的水域或者家有游泳习惯的孩子,更要一个都不能少地加以重视。尤其是父母整天都不在家以及外地来的孩子,出于好胜心和好动性,或者由于是防溺水教育的“死角”,很容易结伴游泳、玩水,值得全社会关注。
盛夏又至,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是游泳的季节;暑假在即,对家长来说又是考验。我们不能抱侥幸心理,应该教育和管理结合,人防和技防兼顾,不让孩子游离在父母视线之外,常以前车之鉴为警示,让孩子溺亡的悲剧少些再少些。
作者:周国梁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