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让非遗传承赋予“后浪”更多创新使命

2020-06-21 10:36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只有当非遗作品融入了时代的血脉,走进了大众的审美视野,由小众之乐转向全民之赏,非遗的传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非遗的创新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因为有市场为之买单,因为有受众在激励推动

前不久,绍兴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市级非遗传承人队伍新添76名成员,其中不少是80后,这些“后浪”在传承中更注重创新。

在大众的印象中,非遗传承人大多是白发苍苍的手艺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这件事非常小众,年轻人不愿接不愿学,为避免传统工艺失传,老一辈的工匠无法实现“退休”愿望,只好一直代表着,一直坚守着。确实,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行业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一些传统工艺的实用与审美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与年轻一代产生了疏离感。传承难,难在传承人难觅,“后浪”忍受不了“前浪”那种寂寞与清苦,让“前浪”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不过,随着政府对非遗传承日趋重视,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传习班等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非遗项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非遗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在多渠道引导与多元化激励下,非遗传承开始向年轻化过渡,不少中青年民间文艺家、工艺美术大师接过传承的重担,扛起业界的大旗。

年轻人担当主角固然代表着薪火相传的希望,但倘若仅仅是接过接力棒,把传统手艺一成不变地传承下去,非遗“后浪”的作用未免太过浅薄。好在如今的年轻人,在传承中更注重创新,在坚守传统中更注重个性塑造,像越窑青瓷注入了时尚元素,铜雕技法融入了现代艺术,绍兴莲花落上了抖音直播,嵊州骨木镶嵌进入职校课堂,相比于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传统与守旧,年轻人更懂“玩法”,更融入时代潮流,无形中扩大了传播面,创新了传承渠道。

谁说传承一定要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谁说独门技术就不能展示于众让人“围观”?谁说非遗一定要保持一份独特的神秘感?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障碍,是非遗走向市场走近大众的阻力。让非遗插上互联网翅膀,让手艺走进直播间,消解非遗的神秘感,让作品更接地气更有时尚感,这才是让大众爱上非遗的正道,才是吸引更多非遗传承人的良方。只有当非遗作品融入了时代的血脉,走进了大众的审美视野,由小众之乐转向全民之赏,非遗的传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非遗的创新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因为有市场为之买单,因为有受众在激励推动。

非遗传承,不仅仅是名师带高徒的小概念,更是社会参与、全域推广的大手笔。要把非遗搞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把非遗整成老少咸宜的形式,让非遗一如既往地走好“群众路线”,多些实用功能,多些大众审美。在政策层面,要重视并引导好非遗“后浪”的正确“玩法”,大力鼓励创新实践,大力扶持社会传承,将非遗与文创、文旅、演艺、竞技、民俗等各种要素完美融合起来,把非遗特色班、非遗传承进校园、非遗创新基地、非遗传承实践奖励等文章做实做透。如此,何愁非遗不“活”?何愁非遗不火?

让非遗传承赋予“后浪”们更多的创新使命,这个课题,值得我们深思深耕。

作者:苏小坡 编辑:王颖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