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热词莫过于“摆地摊”,当熟悉的烟火气息和市井味道重现江湖时,对于吃货们和苦于谋生的人们来说可用“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来形容。这一新政的推出,既体现出党和政府“保民生、保就业”的用心,又展示了城市的温度,让人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福利。
“路边摊”的热度折射经济发展的活力。受全球疫情影响,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少企业裁员或倒闭,疫情后的失业问题成为很多人绕不开的担忧。国家为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出“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中央文明办则明确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放活流动商贩,激活“地摊经济”,就是具体体现。对于暂时失业的人群来说,摆地摊因门槛相对较低较宽,没有资金、资质等过多要求,又是现钱可补贴家用、减缓经济压力,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就业机会。同时,地摊商品的多样性及微利模式,能满足社会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消费需求,方便居民群众日常生活,所以它极具亲和力、灵活性和生命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敢做就有机会,给点阳光就灿烂,“地摊经济”瞬间火爆,成为调动经济生活特别是个体经济的一个活力元素。据媒体报道,四川成都设置3.6万个流动摊贩摊位,带动10万人就业;有位摊主搞起卖串串直播,月收入超过3万;有城管执法人员主动打电话邀请摆地摊、帮助商贩找合适的场所等,这些正能量满满的信息释放出政策松绑下的“地摊经济”被有效点亮,产生的经济效应和良好社会效果成为这些率先放宽的城市助力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解决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这种热度也折射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和生机。
“路边摊”有“风度”才是真正的发展王道。“占道经营”“马路商贩”曾经成为带有负面色彩的词被人诟病,是有其原因和客观问题的。由于摆地摊属于个人经营范围,没有统一管理的行政机构或组织,没有固定的位置或设摊区域,从而导致摊主们随心所欲,“先到先占”,位置不理想或没有地方可摆的则干脆占用部分主干道,存在安全隐患和交通堵塞问题。一些摊主的文明素养和自律意识较差,做生意时不考虑产生的噪音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在收摊后往往会丢下垃圾或没有的东西,造成脏乱差,与打造美丽城市的理念相违背。
世移事易,如今政策松绑,“路摊经济”重现江湖、重现活力,也许我们再也看不到在城市“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小商贩,如同“瘟疫”般地被追着“满街跑”的场景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允许出现商贩们随心所欲“满街摆”的现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年的取缔和当下的放活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出台的权宜之策,相比“一禁而止”,如今的要求则更高更严更规范。在松绑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地摊经济”可能带来的经营管理不规范、影响市容环境等问题,进而结合城市发展和地方实际,以系统化思维和更有力的举措,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如制定统一的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用法律保护和规范其合法地位;因地制宜,设定摆摊区域,实行分类管理,像诸暨等一些城市已划出专门区域、设定摆摊时间、制定具体要求,目前相关经营户已在申请落实;强化执法力度,对卫生意识不强、破坏市容环境、不遵守公序良俗等行为予以打击,对当事人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依法处罚,不纵容姑息。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路边摊是城市的一道“烟火气”、风景线,也是城市文明的一个展示窗口。当一座城市以包容心给予它温暖和力量的同时,它也应融入绿色理念,倡导文明经营,用合法、勤劳的方式和体面的风度,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作者:赵飞霞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