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出了目标任务,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遵循和方向。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同步性工作,基层治理不仅是城镇吸引人口的“王牌”,同时也是稳定城镇发展的“定心盘”。当下,有必要破解基层治理和城镇化发展凸现的难题,以精细化治理提升能力和效果,持续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理论向度,梳理“建设”与“治理”的内涵与外延。“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任何事物存在必然的规律,分析问题要抓住本质属性,解决问题要从内在规律入手。城镇化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治理”则是与公共事务相关的所有主体围绕公共事务开展的集中性、多向性协商活动。城镇化发展中重点追求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基层治理则“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多元治理和精准服务落实对人民诉求的满足和服务人民的责任。如果基层治理工作跟不上,势必会影响群众的城镇生活体验;反之,如果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则基层治理也可能因无暇顾及而落后,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众的安全感。
同时,从根本上而言,“建设”和“治理”都不是目的和归宿,而是手段路径、方式方法,皆为服从、服务于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乃至并行不悖的关系,从多方面着手补齐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短板”,使基层治理更好地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也使城镇化建设成效更好地作用基层治理。
从历史向度,反思“建设”与“治理”实践发展模式。经过70多年努力奋斗,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新型城镇化实施以来,从速度和规模方面来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可圈可点。从治理内容来看,近年来有关垃圾分类问题、环境“脏乱差”整治、老小区改造等方面的基层治理热点表明,群众有更多时间、精力去思考和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反映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客观现实性,这就使基层治理的内容更加细微、多样,且与群众关联更为密切。从治理方式来看,面对群众更加清晰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网格化管理、河长制管理、党员责任岗等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
但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村各种经济成分大量涌现、人口流动急剧增加、村民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和功能不足等新情况新问题也日益显现;基层治理工作存在的“头重脚轻”问题,即重治理内容和治理方法而轻问题治理的结果缺乏足够关注,使一些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未能真正解决。如,撤乡并镇和村在有效降低乡村治理行政成本同时,也使原先行政村“熟人治理”的社会基础遭到削弱,村民难以达成集体共识,村干部管理村庄的能力和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意愿不足,村委会选举更加困难;涌现出的大量新型农村社区有效整合了资源,也使农村经济的总量、成分、类型在不断增长,各种经济成分对乡村治理提出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乡村活力不足等,使基层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难度在提高。同时,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和手段还存在诸多难以适应的问题,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从实践向度,构建“建设”与“治理”的新格局。“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意指知与行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相互随行。一方面要把握“建设”与“治理”的辩证关系,在治理实践中强化认识,深化认可;另一方面,只有把握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明晓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至关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性。
当下要更好地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群众对治理工作的需求,需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深化基层治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要切实强化基层党建。尽管基层治理更多着眼于群众自治,侧重于村(居)委会与村(居)民共同对本村(小区)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决策和实施,但长期的工作实践表明,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治理目标往往难以通过单一主体的努力得以实现,需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围绕自治、法治、德治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要规范基层治理工作流程。虽然基层治理的具体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但工作开展流程却基本相似,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科学、有序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就有必要对现有系列制度及其流程进行规范性说明和要求,突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确保事关民生和发展的问题实实在在解决,真正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上出实招、见实效。要创新群众参与治理的方式。村(居)民是基层治理的经历者和治理成果的共享者,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法治认同感,增强法治自觉和参与治理的自觉。同时,想方设法配强村干部队伍,增强依法依规办事的履职能力。如,丰富村(社区)治理服务,鼓励和引导更多群众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诸如疫情防控等治理工作中,促使群众真正由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强化村(居)民政策、制度的解读和垃圾分类、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的培训,更好加强推广与普及,并安排他们参与到具体治理工作中。
总之,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以精细化治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是项系统工程,亦成之惟艰,需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凝沁聚力,创新担当。
作者:赵飞霞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