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让传统文化赐予我们不竭的力量

2020-05-20 09:35

来源:绍兴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走进大同云冈石窟,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去年8月19日,习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就到敦煌的莫高窟。今年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指出敦煌保护有成效,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两次调研,异曲同工,意味深长,意义深远。

对文物保护和发展并举。云冈石窟始建于460年,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代表着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莫高窟始建于366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是我们文物和文化的典范和样本。由此及彼,我们还有很多文物和文化遗存,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民族的密码、基因,这样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的福分,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挖掘、研究和保护,包括如“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樊锦诗所说的“文物信息数字化”的方法在内,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旅游业结合,让文物“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文物所在地打造“金名片”,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现实中,城市化等建设的需要,很多旧的建筑被拆除。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轻忽文物保护的现象时有所闻,需要我们全社会对这些现象“群起而攻之”。文物一旦毁坏就不可逆。

透过文物坚定文化自信。现在,“洋节”在青少年中很有市场。固然,我们要以传统文化引导孩子,可是有人就直接提出“封杀”、禁止的方式。这显然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中华文化5000年,大部分时间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放异彩,我们应该善于从包括文物在内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概括、总结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树长得高大是因为更深,同样,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是因为有深厚的文化。今天,中国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刁难、打压不断。我们终将在数千年里各个时代所经历和战胜的磨难中找到启发,获得能量,树立信心,摸索出解决的办法。

继续坚定改革开放道路。宏阔瑰丽的云冈石窟吸收和借鉴印度、中西亚文化,汲取希腊、罗马艺术元素,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佛像本身就是对外开放的见证和产物。这些彰显了中华民族善于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何况,我们曾经有过因为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的教训。所以,即使有疫情,纵然某些大国匪夷所思地逆经济全球化潮流搞封锁,我们还是毅然决然,毫不动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实行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倡导“一带一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了新时代大国的胸襟和魄力。

我们要保护、利用、研究好文物,那里有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传承的根,有我们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我们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钥匙。

作者:周国梁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