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疫情防控基本控制,各地已陆续组织大学生复学返校,高校教育教学活动逐渐进入正轨,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进一步入心入脑,有效提升其质量和效果。
围绕大事件因事而化。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各地高校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要求,既以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程教学,又有步骤、分阶段将抗击疫情作为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课堂,通过主题班会等线上活动,凝聚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强化制度认同和抗击疫情的理性认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下,高校应利用开课契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中,增加抗击疫情的案例教学内容,尤其是最美逆行等疫情一线的感人事迹;同时,不回避、不敷衍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尚存在的薄弱环节,科学理性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正视现实,充分肯定他们在抗击疫情大考中深入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等的出色表现,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让青春在更好地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中闪光。
运用大数据因时而进。疫情防控期间,“居家不外出”,网上学习、购物、交流等成为生活常态,使互联网作用得到空前扩张,也使宏观或微观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大数据产生了紧密联系。大量的数据影响着教育对象,广泛的教育对象又形成大量的数据,这是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释放出的巨大价值使得选择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种权衡,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然改变。”处于大事件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具有数据思维、数据意识,更需要开辟全新的思政教平台。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从海量信息中通过群体和个体分析,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观线索,了解其思想、观念、行为等变化趋势,增强当下思政工作的洞察力和敏锐度、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善设载体,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推广多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占领舆论宣传主阵地。要强化管理,运用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线上线下的管理和教育,将抗击疫情精神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资源,引导他们朝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方向健康成长。
立足大时代因势而新。疫情是一本教科书,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生活,也教会了我们面对重大灾难的自信和勇气。疫情过后,社会、经济、文化等也必将发生深刻变化而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历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也必然获得新的领悟和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当下要切实提高思政工作政治站位,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厚植众志成城抗疫的爱国主义情怀,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筑牢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作者:赵飞霞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