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印发,要求景区建立完善预约制度,推行分时段游览预约,引导游客间隔入园、错峰旅游,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通知之下,今年“五一”将成为首个“预约旅游”黄金周。
预约旅游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表现,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据携程提供的数据,截至4月16日,全国恢复开园并可在携程上预约的景区数量已达到3864家,其中浙江可预约景区526家,位居首位。
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不断优化细化预约制度。要从景区每日预约向分景点、分时段预约细化延伸。在游客网上预约时,平台可以对各个景点当前预约量、实时客流量、驻车、食宿、交通等情况进行提示,合理疏导;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预判下一时段哪些景点客流量会明显减少,为线上游客预约提供基础性建议。
通过景区预约实名化制度,实现预约系统信息互通,对于多次预约而未前往的游客应进行诚信提醒,适当限制其预约权限。借助大数据对“黄牛”恶意囤票高价卖票的现象进行监测。借助预约实名化制度,加强对游客旅游行为轨迹的掌握,防控高风险人员的到访。同时,有关身份信息应依法依规使用,避免泄露。
当然,网络预约与窗口购票应并列实行。考虑到一些年龄大的游客不懂预约操作,有些地区游客受到网络或设备的限制而无法预约,对于这些游客,景区应预留一些门票线下发售,线下布置购票二维码和售取票机,实现无接触和自主化售票。
对于预约不上、时间冲突、路程较远、居家隔离的游客以及暂时无法开放的景区景点,景区可以借助3D、AR、VR等技术将美景搬上“云端”。目前,故宫博物院、广东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就实现了“云游览”。
推动景区实现“云”预约制度,也是迈向旅游“新基建”的重要一步,是建设智慧景区,实现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
作者:陈泽民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