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2日下午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他谈起教授们两年前写给他的一封来信,“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习近平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4月23日新华社)
65年前,有一批师生,注定在祖国繁荣发展的史册上留下印记;60多年来,“西迁精神”从诞生、凝练、丰厚到传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西交大人,也在西北边陲写下许许多多扎根奉献、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
1955年,党中央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主体由上海迁至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抱着这样的理想,交大师生激情澎湃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离开条件优越的大都市,走向环境艰苦的大西北,惜别家人、付出年华,从零开始建设……“西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四个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舍小家顾大家的背后是爱国情怀、大局意识,迎难而上、扎根奋斗的深处是奉献精神、争先勇气。从1959年,在机、电、动传统学科基础上,无线电、原子能、工程力学等一批新兴学科相继创建,到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再后来成为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西交大由“西迁精神”而生、而新、而兴。我们该向曾经毅然响应国家号召,踏上西迁列车的一代师生们致敬,也该为秉承“西迁精神”、奋战祖国建设各个战线的西交人点赞。
有人质疑,“西迁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如今祖国繁荣发展、蒸蒸日上,还需要这样的精神吗?翻开历史的卷册,你会发现,纵有岁月流逝、事过境迁,却有精神常青、英雄长存。伟大的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今年,是全面小康决胜之年,开启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我们的祖国还有很多艰苦的地方需要竭力建设,还有很多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地区和人群需要扎实帮扶,还有很多发展薄弱的农村地区需要真诚支援,特别是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等危急时刻,更加需要许许多多的英才奔赴一线、奋勇作战。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平凡的英雄。
铭记“西迁精神”、传承“西迁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我做起,走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尽心做好祖国和人民最迫切的事,用有责任有担当有温度的实际行动,诠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用新时期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绽放“西迁精神”的时代光芒。
作者:于绍平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