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可在书中找寻。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被称为“世界图书日”。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节日,是因为阅读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够阔步前行的动能所在。
每每谈起读书,一个经典的例子总要温故。就是犹太人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优良传统——当他们孩子刚刚懂事之时,母亲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 ,让孩子们舔尝书上蜂蜜的味道,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书本即是知识,知识像蜜一样甜。也正是这样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智慧民族——仅占世界人口的0.3%,却拥有世界30%的财富。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列宁、比尔·盖茨……,一连串在人类文明史册中深深铭刻的名字,正是犹太民族的精英代表。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诗书礼仪之邦,历来崇尚读书。从苏秦的锥刺股苦读书,到匡衡的不耻凿壁借光勤读书,再到近代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左思的“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到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正是一代代华夏儿女始终秉持尊重知识、倡导读书、勤于创造的传统和文化,才谱写出波澜壮阔、穿越千年的中华文明,才让今天的中国一直保持着尊师重教、崇尚创新的强烈共识,而具有发展前行、再续辉煌、走向复兴的强大动能。
宋代黄山谷讲,“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莎士比亚也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于个人而言,不去阅读,视野就会变得狭窄,思想容易走向僵化,灵感也会趋于衰竭,难以修身提升、成就事业;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而言,没有阅读的支撑,没有每个个体知识的积淀和创造力的提升,也难以推动历史车轮更好更快地前行,实现同一历史维度竞争胜出。今年,是全面小康决胜之年,也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既定目标、攻克难关堡垒的任务更加繁重、挑战更加艰巨,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本领储备,才能够勇挑历史重担、不负人民嘱托、书写壮美诗篇。也正是如此,阅读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更为重要、更加迫切。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时代的潮头,是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竞争;前行的脚步,是学习、探索与创新作为动力源泉。破解深度贫困问题、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是读书路上的目标;遇见更好的自己、创造更美的人生、实现更高的梦想……都是读书路上的风景;兑现脱贫承诺、助推地区发展、为祖国阔行复兴坦途贡献点滴力量……都是读书路上的收获。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期待,14亿华夏子孙能够把每天都作为世界读书日,让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书籍和阅读中坚定忠诚之心、筑牢提升之基、磨砺攻坚之志、找到创新之源,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和必胜信心。
作者:于绍平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