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4月18日《人民日报》)
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是极不寻常的一个季度。从武汉交通管制、全国确诊患者数量迅速增长,到今天的武汉城区成为低风险地区、各地防控任务转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步步为营,掀起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壮阔浪潮,打响了一场极不平凡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海外疫情迅猛发展的当下,中国不仅在第一季度内全面控制住了疫情,还打通经济社会运转微循环,有效复苏经济,彰显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出极不平凡的中国力量。
但也不得不承认,疫情是无情的,病毒是狡黠的。无论是传播的途径、感染的风险,还是救治的难度、死亡的概率,病毒的特性和危害,决定了经济社会流动性必然受阻。这不仅体现在人员流动、社交互动上,也体现在经济循环、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可以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更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可估量的伤害。在全球经济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下,疫情对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如此,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感受全球经济发展承压的寒意最直接最深刻。所以,这个极不平凡也包含了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不平凡的影响。
回头来看,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央的每一场会议、定下的每一项政策措施,都再次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办法总比困难多。“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党中央给出了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举措,从各个点位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其中,很重要一个指向,就是要千方百计呵护市场、拉动内需。因此,不得不重视当下疫情给市场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一些综合体经营困难,能否在减租降息等方面综合施策,帮助熬过阶段性寒冬,则需要多方努力;口罩、熔喷布、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生产大量入“局”,能否规范、保质、安全生产,则需要强化行业监管;线上教育、无人车间、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快速生长,能否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做强做大,则需要有关方面加强指导,等等。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呵护好市场。市场运行规则缺位、监管缺失,就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功能、阻碍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投资和出口承压背景下,内需市场必须要稳健规范,释放出更大拉动经济的能量,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也为高质量发展擦亮鲜明底色。因此,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预见性、体现精准度,善抓重点、敢攻难点,针对市场出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给予极不平凡的呵护。针对现实困难,要当好服务“店小二”,主动靠、真心帮、全力解,把各项行政资源用好用足,携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共渡难关;针对新兴产业,要当好辛勤“园丁”,与企业共创业、齐奋斗,给予政策滋润、规则引导,做好产业链设计、人才支持,努力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增长极。针对市场乱象,要当好规则“守护人”,比如,对于防疫物资生产“井喷式”入局、各类生产泥沙俱下、少数市场主体为压降成本、突破服务和产品底线等,就要敢于亮剑、守好底线,确保市场肌体健康。
特殊时期,给予市场极不平凡的呵护,就是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负责,就是进一步拓宽市场、释放内需,就是为疫情常态化下经济发展护航。这亦是中国经济以极不平凡的口碑立于全球和时代潮头的题中之意。
作者:于绍平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