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但在宣传和教学、培训工作中,笔者时常碰到这样的提问:国家安全、国防、外交这些高大上的领域都是顶层的事,这与我们基层政府、普通干部群众有啥关系?和平时期,此类有一定普遍性的思想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积极解决。
事实上,国家安全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经济、政治、国土、军事、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等等。这项工作既是专业部门的事,同时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重视与配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使命。重点是做好发展、配合、宣传、防范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要为和平发展提供“硬保障”。军费开支、科技研发、维和行动、海外利益保护等等都需要庞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所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各级地方政府、各个行业努力抓好发展和维稳工作,就是对国家安全的最大贡献。发展靠人才、靠协作,而人才靠教育。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是,我国的近视中小学生超1亿,近视眼已成为征兵的一大掣肘因素。这个困境,必须靠政府引导学校、家庭来联手解决。
要强化国家安全和国防意识,做好配合工作。地方政府在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对超高建筑、高速公路、大型永久性工程等,一定要强化国家安全意识,要向相关部门主动请示或通报,自觉配合相关工作而不是添乱。在涉及安全防范的具体工作中,要用好“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共同防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内、对外的宣传。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与“两个不变”,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党员干部尤其要有国家意识,对港澳台要有正确表述;要正确把握华人与华侨的区别;在讲“一带一路”时要与中央保持一致,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或倡议;多宣传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同之处(和平、发展、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要警钟长鸣,防范泄密和腐败变质。隐蔽战线斗争激烈,军界、政界、学界、经济界甚至学生界都会涉及。单位也好,个人也好,日常对外交往中,头脑中始终要有安全意识这根弦,在军事、经济、政治、金融、信息、文化等领域,都要注意维护国家的利益。一旦走出国门,时刻要提高警惕。比如在境外接受和使用电子产品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出入赌博等不良场所;交流不要涉密敏感话题。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作者:宋坚刚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