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三初三学生正式开学,各个学校也都使出防控的“十八般武艺”,隔离带、一米线、快餐盒,一应俱全;错峰上学,错时用餐,避免学生集聚。这些举措,在于尽可能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关爱学生的重要体现。
防控环境固然重要,然而就长远来看,最不应忽视的还是学生的自我防护。
目前,大多数学生有较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少聚集”。但也有一些学生缺少必要的卫生习惯,如经常用可能污染的手或物品直接接触眼、口、鼻等,挖鼻孔、揉眼睛、咬手指、用牙齿咬铅笔等,常常不加掩饰地吐痰、擤鼻涕、咳嗽、打喷嚏等。这不仅给自己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几率,也容易污染周围环境。也有一些学生今天把“防护”当作一件事情,明天却不知道口罩放哪儿了。
自我防护有利于控制感染源,有助于提高抗疾病的能力。大家应该知道,疫情高峰期援鄂的广大医护人员,时刻奔走在最危险的一线,按理他们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是很高的。但令人意外的是,四万多名援鄂医护人员无一感染。而“意外”的背后,应该看到的是,各种“矫情”的规定几乎融入到了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规范流程就多达30条,从内层衣物到开门关门都有所涉及,而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形成了防护的习惯。
要让自我防护成为习惯,就需要依靠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要充分通过主题班会、视频播放、宣传栏告知、防护知识发放等形式告知学生;也要在学校的公共场所,设置明显的提醒标志,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要求牢记于心落实于行。此外,还要依靠刚性的管理,如学校应制定一系列规范和制度,从“要求”和“处罚”两方面入手,细化规则,促使学生正确做好自我防护。
作者:何学港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