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众多党员干部迎疾风、熬烈火,从“疫线”不同岗位上脱颖而出,得到提拔重用。但也有不少人,因公殉职倒在战“疫”一线。我们总说,能者多劳,能者善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多劳不能过劳,能者多劳的“度”要审慎把握。
这些倒在战“疫”一线的平凡英雄,大多数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却因过劳成疾,猝然离世,留下无助的父母、配偶、子女,令人痛惜。而这些过劳殉职的能者们,因为业务精通、能力超群,往往身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通宵达旦是工作常态。
正因如此,当审视周边,我们会发现,能者多劳是多么的司空见惯。因为所谓能者,有着诸多优点:服从组织安排、业务素质突出、专业能力过硬、个人得失看淡、关键时候能扛压……简而言之,就是拉得出、打得响、下得去、干得好。这样的能者,领导相信,百姓欢迎;这样的能者,遇事不怕,来事不躲。但正因为他们不怕事、不躲事,才让“能者多劳”甚至“能者过劳”在许多人的眼中变得天经地义。然而,这些“能者”们既不是大力金刚,也不是千手观音,他们也只是有着血肉之躯的肉体凡胎,禁不起生命的透支。
我们并非不提倡“能者多劳”,而是呼吁要注意把握其中的一个“度”。不注意把握这个“度”,就会让“能者过劳”,甚至可能让能者就此变得“不能”。能者是社会的财富,是用人单位的宝贝,是面对困难时的杀手锏。这样的宝贵人才,我们应该予以更加细心的呵护与关爱,一些地方发布的“强制休息令”,就是一种暖心的举措。
不管是疫情防控期间,还是疫情结束之后,我们都应该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合理分工安排任务,如此,才能让“能者过劳死”的悲剧不再发生。
作者:戚高晟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