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要更加突出党性教育,帮助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党性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培养党员干部实事求是的理性意识、集中统一的政治意识和勇于奉献的责任意识。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认清三大关系,即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关系,党性教育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党性教育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准确把握这三方面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党性教育的必然条件、定位和实现路径。
首先,加强党性教育要认清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的关系。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是提升党性水平的两种不同的路径。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词“教化”,理解这个词必须将“教”和“化”分开。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方式,而“化”则是主动吸收的方式。事实上,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正是“教”与“化”的关系。党性教育通过外部力量作用于主体,“以党性原则的要求改变或部分改变学员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学员知行合一的境界,甚至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影响到学员一生”。而党性修养的作用方式,侧重于由内而外。主体在实践中反复体会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在具体的事务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品性,不断强化理想信念,自觉遵守党纪党规,提升人生境界。
其次,加强党性教育要认清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党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党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之一,它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上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特征,因此也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党性教育相对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特殊的目的、对象和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教育的目的是把传统的优秀价值规范、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规范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新价值新规范进行整合、梳理,通过适当的教学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行动规范,是党员干部对所属政党理念和纲领在信仰层面的认同教育,因此它不完全是科学的理性的教育,而是包含着情感因子的教育。且党性教育对象有不少担任着党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决定了从事党性教育的教师不能只做理论上的“高个子”,还要成为行动上的“巨人”,要先于学员将知行统一起来。
第三,加强党性教育要认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党性教育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正确对待历史经验,从中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对于党性教育的创新之路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要基于对现状的考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适应时代需要的党性教育之路。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原则,也正是对这一原则的坚守,使得中国共产党经受近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性教育,培养出了众多的好干部、好党员。今天,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目前,党性教育已经作为一个体系存在。今后,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党性教育的创新。从大的原则来看,要重视和培养一批具有党性风骨的教育者,把党性教育的目标、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并且要把党性教育与其他党性培养方式结合起来。只有不断从历史经验中发掘有价值的因素,同时实事求是地发现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创新性地提高党性教育水平。(作者单位 柯桥区委党校)
作者:费 婷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