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时时“如履薄冰”方能处处安

2020-03-10 16:51

来源:绍兴网

“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像踩在薄冰上一样。为人处事若能时时事事“如履薄冰”,则能创造一路平安顺遂。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生产生活进入复苏期,理性思量“如履薄冰”显得很有必要。

“如履薄冰”体现于审慎。“如履薄冰”者往往精神高度集中,行为谨慎戒惧,每一步都小心谨慎、每一件事都三思而后行,害怕一个放松就会摔倒、一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大多走得很稳,即使摔倒了也不至于很惨。而生活中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无法挽回的后果却常是不应该发生的,甚至越感觉顺利、胜券在握,越可能发生意外、发生变故,因为放松警惕、过度自信、过于乐观等诸多因素,所谓马失前蹄、功败垂成即为此理。比如,开车谨慎的人,相对会遵守交通法规,不会主动去犯闯红灯、酒驾等错误,自然就多了份安全的保障;而自我感觉技术过硬、风险度小的时候反而易发事故。所以,小心驶得万年船,无论是个体发展,还是治国理政,越是顺利、顺境时,越应该谨慎戒惧、居安思危。当下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倘若能始终如履薄冰,严格按照各项要求执行落实,相信反弹、蔓延的可能性会降到最低程度,完胜也是指日可待。

“如履薄冰”源自于敬畏。方孝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而逾矩,亦不出大格”,故如履薄冰者,往往心存敬畏,“思知足以自戒”,可以抵抗住权力、钱财、名利、欲望等各种各样的诱惑。朱子讲“敬只是一个畏字”“畏则不敢放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敬畏”是对人生、命运及规律的尊重和在事业上“如履薄冰”的审慎,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重要意义。只是敬畏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试想,假如不是藐视自然、无视其他生物生命,那么包括这次疫情在内的诸多灾难可能会减少甚至没有发生的可能;假如不是对权力、法律法纪缺少敬畏,很多曾经出色的党员干部也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康德曾说“我唯一感到敬畏的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周人提出“敬德保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敬畏是一种美德,也是国人延续至今的优良传统,重塑敬畏意识甚为必要。慎终追远,做人做事做官当须有敬畏伦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法度、敬畏人民,如此,才能防止心灵和道德的滑坡,才能避免类似疫情的发生发展,促进事业的生生不息。

“如履薄冰”见著于平安。时时能保持如履薄冰状态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政治素养,其最终目的是为平安立身、平安成事。无数事实证明:任何时候如果做事不计后果、不知畏惧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告诫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爱这个世界的能力,也不要高估这个世界爱你的决心,凡事需时时警惕防范、处处谨慎审思,充分考虑到因一招不慎而可能造成的最坏结果、一棋不慎而可能出现的满盘皆输,不戚戚于困顿,也不汲汲于浅效,防患于未然、律己于未行,方能有平安大道和理想的结果。“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疫情总会过去,生活、生产、生存等各个方面都将回归本位,并按既定蓝图乘风破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用备加如履薄冰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相信:步步如履薄冰,朝朝可渡此生干净,岁岁可佑韶华无限。

作者:​赵飞霞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