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眼下,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各地都在积极行动。截至2月中旬,北京已有近七成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完成复产;上海市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本市地域内职工复工达70万人左右,复工率约百分之八十;十三家国内主要快递企业已陆续复工,进入正常运营状态……值得肯定的是,全国复工复产形势整体向好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反映,“表格防疫”现象仍时有发生,多地甚至出现“防疫过劳”现象,亟待有关部门关切。
“一天要接待四五个部门,市里面来一批,街道里来一批,社区里来一批。”“督查期间要求我们全部停下手头工作,出示健康码。”“一天来两次,一次来半天,我们都不用干活了。”“有些部门要求我们备好足够的口罩和消毒水,不然就不让我们继续生产。”这样的抱怨声,当前在不少复工企业中都能听到。坦白而言,如今复工复产要抓好,但疫情防控也要抓好。本来这两只手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原则上都不应该松懈。然而,诸如上述企业所言,许多地区的一些做法,根本就是因噎废食,对待复工和防疫的态度,完全就是厚此薄彼。疫情防控出现“过劳”现象,令许多复工企业不胜其扰、不堪重负。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蹒跚学步的阶段,初学时,父母家人会一边搀着年幼的孩子,一边教孩子迈步。我们都很清楚,天底下绝不会有父母因为害怕孩子会摔跤,就让孩子放弃走路这项基本技能。其实,企业复工也正是这样的道理,每个刚刚完成复工的企业,都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也许会摔跤,也许会跌倒,但我们在积极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绝不能就此停止复工的脚步。
同理,搀扶和引导的确是有必要的,而且是作为属地政府,应该主动积极去做的。但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要靠企业自身去发挥。而不是“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企业。对于同样的检查内容,各个部门一天查三四次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防控疫情固然要细致入微,但这样重复的无用功,无疑是给复工企业缠上厚重的“裹脚布”。与其每个部门各自为战,倒不如精简一下表格内容,整合一下检查事项,让各类检查“最多测一次”。
复工复产的门槛其实并不算高,许多企业只要达到相关标准,都能顺利进行正常生产。但复工企业后续的生产情况是否乐观,就要看各地政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不应把冷冰冰的数字、硬生生的表格作为检验企业复工情况的“法宝”,而是应当及时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实将企业发展利益放在首位。这不光是为复工企业“松绑”,也是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
作者:戚高晟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