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呼啸而至的新型冠状病毒,让酒精、口罩和消毒液这“防毒三剑客”在市场上卖断了货。然而,谁都不会想到,抗疫,居然还会引发火灾。昨天,朋友圈里转发的一张高楼着火的照片惊呆了很多人:火苗突然从近20层高的楼上蹿出,很快引燃了其他几间房,火光和烟雾弥漫了整幢楼……原来,深圳龙华某小区一名家庭主妇用酒精拖地后,便在厨房做饭,想不到刚一点火,就引起了爆燃。
因酒精消毒引发的火灾还真不是个例。除了烧掉房子以外,一个更惨烈的例子是:一名车主上车以后,先用酒精喷洒了全身,然后系上安全带,点燃了一根烟,香烟的火苗很快把他“点燃”,几秒之内整辆车陷入了火海……这些例子让人倍感痛心的同时,也不由让人反思:及时防范病毒本没有错,但如何科学防范,做的还远远不够。
关于酒精杀毒,李兰娟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述:“病毒怕酒精,75%的酒精可以杀死病毒,家中可定期消毒。”从消毒效果讲,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家家买了酒精不等于人人都会正确使用。
搜索相关资料,并请教了消防专业人士,了解到:乙醇闪点为12.78℃,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75%乙醇消毒液闪点大约在22℃,火灾危险性还是属于甲类。也就是说,酒精挥发在空气中只要12.78℃的低温就能燃烧。因此,在使用75%乙醇消毒过程中,室内严禁进行喷洒式消毒,应采取擦拭消毒且避免撒漏,空气中浓度不能超过3%,还要保持室内通风。室外若采取喷洒式消毒,则必须严禁明火,如局部喷洒浓度过大,遇明火会发生燃烧。不光是遇到明火,如果喷洒浓度达到3%,即使衣服产生的静电也能引起爆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付它,整个社会都没有经验,过度反应的现象并不鲜见。如前段时间传出双黄连抗病毒,全国人民都去漏夜抢购。又听专家说“酒精能消毒”,大家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地往身上及房间猛喷酒精。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得快,以讹传讹也非常多见,这个时候科学素养便显得十分重要。我理解的科学素养,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常识,有定力能鉴别,而不是见风就是雨,甚至还下起了雪。面对酒精、口罩、消毒液,我们学会科学使用,比盲目抢购、囤货要重要得多。
作者:何瑛儿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