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中环柯桥段地面工程项目建议书获省发改委批复,高架段即将开标,有望于下月正式动工建设。短短几个月时间,从立项到动工,杭州中环柯桥段的快速推进,再一次展示了交通融杭的“柯桥速度”。
在我市谋篇布局加速“融杭”的当下,“临杭”区域正积极转变观念,动作频频,加快与杭州的融合。作为“先行官”,交通方面的大投入、大建设、大接轨首先成为各地共同的选择。柯桥区与杭州的半小时交通圈固然已雏形初现,我市诸暨等地同样在道路互联互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缩短了与杭州的通勤时间。
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速度充分反映了各地的“融杭”力度,那么,对标杭州,在治理模式上下功夫,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则反映出一种深度“融杭”的气度。诸暨市次坞镇临杭产业园针对入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萧山企业,推出了即使是本地企业也享受不到的“纯信用贷款”,企业无需办理繁复的抵押担保手续,可在一周内获得贷款。目前共有“凯越家具”等十余家园区企业获得贷款,总计数千万元。无独有偶,这段时间,柯桥区钱清街道流行一个理念,即“带着蓝天去融杭”:到年底前“钱杨板块”核心区老旧定型机一台不留,打好“蓝天保卫战”,由柯西边陲小镇向“融杭桥头堡”转变。作为曾经的工业重镇,钱清街道的壮士断腕之举,展示了与杭州荣辱与共,不给杭州拖后腿、添麻烦的“融杭”决心。
从“临杭”到“融杭”,一字之差,却并非可以轻松跨越。毕竟,“临杭”只是天然的地理优势,而要实现“融杭”,就需要充分利用这种地缘上的便利,进一步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真正实现“同气连枝”。否则,再近的距离,也可能形同陌路,甚至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柯桥区杨汛桥街道的江桥大桥为例,这座桥早在2009年就已建成,连接起杨汛桥的竹园童村和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联华新村。但桥建成通车多年,双方却鲜有“化学反应”。直到近年,双方才密切联系起来,进而桥两头不断发生新鲜事:桥堵了,争着去疏通;桥坏了,抢着去修;桥下事,一起商量。“一桥飞架,两岸相亲”的局面,在迟到多年后终于实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地缘相近,还须人缘相亲。否则,“临杭”未必就能率先“融杭”。从这个意义上讲,“临杭”各地务必进一步增强“桥头堡”意识,除了继续在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公共服务和民生资源合理配置与共享上下功夫之外,更要有气度、有胸襟,摒弃“门户之见”,杜绝区别对待。只有时时处处做到“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才能真正心手相牵,融为一体。
作者:陆海峰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