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良好的社会互信机制鼓励善举

2019-07-29 14:31

来源:绍兴日报

监控在不在现场,真相能不能还原,清白能不能保证,这恐是很多人做好事伸援手之前的最大顾虑。因为你的无私帮扶行为,很有可能在缺少目击者的状态下被误认为是肇事担责的补救,人们通常不否定“性本善”,也不否定“动机论”。所以,监控之外的“扶”,客观而言确实存在着被误判的概率,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受到某些社会风气的影响而走低,正义虽不会缺席,但善良有可能被怀疑。

许多时候,“雷锋”身边并无监控,有些真相并不能以视频方式还原,那么,当“雷锋”在监控盲区做着有被冤枉风险的善事时,又该如何自证清白化解风险?或者说社会又能给他们提供怎样的信任保障?这需要举社会之力建立一种良好的互信、互助、互爱机制,要让更多人相信这是受良知的驱动,要让更多的“雷锋”感受到风险是可以被一种力量兜底的。

阳明心学倡导“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贵在知行合一。而如今的“扶不扶”困局是良知受到束缚,与生俱来的“良知”受到知易行难的困扰,使得我们不得不依靠监控的眼见为实来打消对良知的误解,这恰恰反证了当前社会风气有待净化,互信互助有待促进。

社会是多元的,人性是复杂的,误判与错觉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在人际互信与社会互助的环境改善上有更多作为,不让助人为乐的传统蒙尘褪色我觉得可以从这么几方面着力:一是要提高惩处标准依法严罚那些罔顾事实栽赃诬陷耍赖的行为,从健全法治约束的角度杜绝“冤案”发生;二是要普及社会主义道德观,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提高人们的价值认同;三是要给予“雷锋”们足够的兜底保障,完善互助与帮扶的操作制度,提高行善者的底气,营造“不怕冤、不易冤”的良好氛围;四是要激浊扬清鼓励“致良知”,设立专项道德基金,奖励各种市民善举,为“致良知”提供更好的土壤。

作者:钱科峰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