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女孩章子欣被租客带走后失踪一案引发广泛关注,其遗体在海上被发现后更让人痛惜。如今,警方就小女孩死因已向社会作了通报。但泥沙俱下的舆论狂潮中也不乏不负责任的点评和揣测,尤其对章子欣家人的误解误读误伤,至今还没有停止的迹象。
痛定思痛,留给我们的难道仅仅只有猜测和妄议吗?难道只是为社会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通道吗?我们更应该从这起离奇和超出经验判断的恶性事件中去梳理提炼公共价值,避免下一个悲剧的重现。
譬如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新审视和关注。很多媒体用了“留守儿童之殇”来反思子欣遇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假如子欣不是留守儿童,而是生活在父母的荫护下,骗子断然不可能轻易从村里把她带走。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农村青年都留在老家工作和生活,但我们应该思考城市如何为打工家庭创造“书读得起,生活得起”的条件,尽快建立、完善让孩子随着父母一起“流动”的体制和机制。
譬如对家庭教育和责任的反思。不能否认,父母反目、家庭矛盾造成了章子欣从小的“缺爱”,这让她特别容易对热情的陌生人产生好感和黏性,也缺少父母灌输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真心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用爱意和责任守护孩子成长,生活再艰难,也要为他们的成长筑起屏障。
譬如对儿童安全问题进行重新评估。从被性侵到被杀害,近年来未成年人悲剧不断发生,原因都是轻信。譬如王振华猥亵案中的9岁女童,也是因为其母把孩子轻易托付给相熟的周某,才导致悲剧发生。章子欣遇害前,和租客相处其实不过短短半个月,爷爷奶奶对对方的底细并不了解,就把自己的孙女托付了出去,再淳朴的出发点,都难以消弭安全意识淡漠这个错。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极端案件的爆发期,孩子因为弱小,往往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儿童安全问题进行重新评估,如果有条件的话,16周岁之前,要确保血亲常伴左右,毕竟,只有父母的注视才是孩子最高的安全保障。
譬如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良知的反思。章子欣事件迅速成为全网热点,超出了很多人的判断,也迅速成为很多自媒体甚至是互联网巨头的流量馒头。譬如有的公众号公然称“章子欣父亲不配为人父”,百度竟然以“章子欣父亲”的名义发出动态,从而引发了网友的语言暴力,对章子欣家人造成了多轮伤害。在互联网商业时代,热点往往能成为流量,而流量就能变现,在利益面前,很多人不顾道德良知,大啃“人血馒头”,理应受到鞭挞和制裁,避免其成为点燃社会情绪的“草垛”。
作者:何瑛儿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