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结合开展“走基层、强四力”活动,3月起推出“先行者的风景——建党百年全媒体新闻行动”,聚焦各领域各区域各层面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探索新成果,组织全媒体记者开展调研式、体验式、行进式报道。从3月8日起,《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绍兴电视新闻频道、绍兴广播新闻频率和“越牛新闻”客户端、绍兴网等平台统一、同步推送相关报道。
【新闻专题,点击回顾↓】
【先行者的风景㉞】
百年越剧正芳华
——建党百年全媒体新闻行动
【系列漫画,点击欣赏↓】
【视频新闻,点击观看↓】
【广播新闻,点击收听↓】
【晚报新闻,点击阅读↓】
(12月9日《绍兴晚报》第03版)
核心提示
“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
抗战时期,越剧名伶、嵊县后山村人姚水娟在大半个中国沦于日本铁蹄之下时,依旧用大无畏的精神,以戏唤醒民众、反对侵略,并用六个“越”为越剧“正名”。从此,“女子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成为历史名词。
历经百余年,几代嵊州儿女在舞台上演绎悲欢离合、传递至爱真情,让越剧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也成为文化,成为产业,成为品牌,成为嵊州这座城市的特有基因。
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嵊州深入推动越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志在让其“唱”得更响、更高、更远。
百年芳华,越音清扬。日前,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嵊州,探寻越剧如何唱响时代之音。
(12月9日《绍兴日报》第02版)
舞台上的越剧
“唱越剧,好像是本能”
1949年,在嵊县长乐镇,一个眼睛大大、眉毛弯弯的小女孩出生了。几年后,只要窗外清悠婉转的越剧一唱起,小小的她就要挤进人群去看戏,用父亲的话来说,“就算生病,也要爬起来看越剧”。
后来,因为扮相清美,唱腔韵味浓郁,小女孩进了嵊县越剧团,主攻花旦。1981年,她还拜王文娟为师,成为王派得意传人。
她叫钱爱玉,后来因饰演《盘夫》中的严兰贞,获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一等奖,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还是中国剧协会员、浙江省剧协会员,如今已经72岁。
和越剧结缘一辈子,虽然长期居住在杭州,钱爱玉一有机会就想回嵊州唱戏,“唱越剧,好像是嵊州人的本能”。
这份本能,或许源自血脉。
1906年3月27日,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4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后来被称为越剧的“小歌班”从此诞生。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在施家岙办第一个女班。女班的诞生,开启了越剧走向更大舞台的新纪元。
上世纪30年代,越剧女班风华尽显,产生了包括姚水娟在内的著名旦角“三花一娟一桂”。上世纪40年代,又涌现因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声名鹊起的“越剧十姐妹”。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越剧名家不断革新,越剧也从一隅之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我国很多剧种都陷入人才不足、后继无人的困境,但对越剧我有信心。”钱爱玉说,她去过好几趟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每去一次,信心越发强烈。
当置身其中时,或许更能明白钱爱玉所言。
在这所被誉为“越剧艺术家摇篮”的学校里,一个个身着黑色训练服,脚蹬绣花鞋的孩子,在“一二三四”的口令中,进行眼神、肢体等戏曲基本功的训练。认真训练的学生里,有一个叫朱煜莹的姑娘,她从小跟着爷爷听越剧,同伴中也有不少越剧爱好者。“越剧非常好听,我以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越剧演员。”朱煜莹说完就一溜烟跑回了训练室,她说,不能耽误训练。
“我们学校共有300多名学生,每年毕业生都供不应求。为了能顺利招到我们的毕业生,不少优质剧团还和我们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说,学校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同时还邀请流派创始人嫡传弟子前来授课,帮助学生尽快走上越剧舞台。
“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对越剧来说,这是传承和发扬的基础。”钱江南对学校和学生的未来很自信。
生活里的越剧
“多年悟出的道理,不会错”
温山软水的嵊州孕育了越剧,清悠婉转的越剧也养育了一方。在这里,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靠着越剧生活。
“‘台柱子’演一场大戏,能赚一两千!”嵊州市小荷花越剧团团长娄群伟提起越剧的“钱景”时,语气里满是自豪。
15年前,开办越剧班的娄群伟瞅着越剧市场火红,聘请了一些从嵊州艺校毕业的学生以及戏剧爱好者,40多个人成立了小荷花越剧团。凭借着优良的班底,“小荷花”很快就露出了尖尖角,在嵊州民营剧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演出单子一个接一个。
“剧团一年要演出400多场,尤其是春节、‘五一’、国庆这样的好日子,往往还不得不推掉一些邀请,实在是演不过来。”娄群伟说,虽然辛苦,但团员也过上了好日子。
嵊州市民营剧团协会会长史良华介绍,目前嵊州共有民营剧团103家,疫情发生前,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如2018年就增加了14家。2019年,该市民营剧团演出超过3.6万场。
“别以为年轻戏迷少,越剧就没市场。”史良华说,在温州、台州一带,渔民出海前,依当地风俗,都需要看越剧演出,所以“小荷花”和嵊州的很多民营剧团一样,不仅在嵊州演,还去沿海一带演。就这样,擅长“跑江湖”的民营剧团成了推广越剧的主力军。
“2019年,有个剧团在北方演了半个月。不少北方人原先不知道什么是越剧,听过后就知道了,说原来绍兴还有这么好听的剧种。剧团的人和我说这件事,我非常高兴!”史良华笑呵呵地说,前几年还有剧团被邀请去广西、福建演出,可见嵊州越剧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
“不愁没市场,很多人上了年纪就爱上听戏了。”史良华对越剧市场的未来并不担心,但眼下他更担心民营剧团的生存困境,毕竟疫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过去的。
这两年,“小荷花”的邀约减少了一半。有时候,好不容易签了合同,也可能因为突发的疫情作罢。现在团里有大半人为了生活,都找了临时工作,但让娄群伟欣慰的是,大家都约好了,一旦可以正常演出,立即上台。
为了让剧团生存下去,娄群伟也在积极开拓新市场。今年下半年,他们承接了不少政府项目,虽然演出费用不如过去民间邀约的可观,但也能维系剧团运营。“会有一部分班底不佳的剧团退出市场,但最后能留下来的,都是精兵强将。越剧传播度这么广,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生存。”娄群伟说,“这是我从业多年悟出的道理,不会错。”
前进中的越剧
“魂牵根连,嵊州责无旁贷”
时代在变,越剧想要更好地发展,势必也得变、也得新。
变与新从“一剧之本”开始。对此,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朱杭灿有很深的体会,“以嵊州真人真事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核桃树之恋》,改了无数次后,最终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荣誉。《傲雪芬芳》的剧本已经改到第五稿了,和第四稿相比,增加了袁雪芬老师将钱藏在奶粉罐里送给员工等真实细节,使人物的呈现更立体。”
《傲雪芬芳》是嵊州市越剧团根据越剧泰斗袁雪芬生平经历,创作的一部越剧现代戏,由越剧新秀倪锦锦担纲主演。全剧展现了袁雪芬由一位从嵊县阡陌小道走出来的少女,历经磨砺成长为越剧改革掌门人的奋斗历程,反映了一代越剧人为越剧改革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越剧精神。
“《傲雪芬芳》是在先前《袁雪芬》的剧本上改编的。”朱杭灿说,其实《袁雪芬》之前获得过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还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已经是越剧现代剧中的精品。经过2年巡演,不断听取袁雪芬先生的儿子郑海芽、郑新楠,袁派重要传人方亚芬,以及浙、沪等多地戏剧专家的意见后,于2019年启动创作《傲雪芬芳》。
“现在针对剧本的冲突性以及真实感还在不断修改,目标是去参评下届白玉兰戏剧奖。”朱杭灿说,作为越剧发源地的越剧团,必须贯彻“两个结合”,深入推进“两创”,不断创作精品剧本,推动越剧走向全国。
光叫好不“叫座”肯定不是发展之道。
作为越剧之乡,通过打造名团、名剧、名角,全面构建城乡联动的越剧风景线,嵊州正在朝着越剧“朝圣地”的目标迈进,越剧产业也有了更灿烂的明天。
2018年,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甘霖镇施家岙村建起了我国首个以地方戏曲剧种命名的特色小镇——越剧小镇,包含剧场群、博物馆、大师工坊、越剧学校、影视基地、工匠村落等核心项目。
置身越剧小镇,耳畔尽是缠绵隽永的越音。望着蜿蜒流淌的剡溪,似乎能看到百年前,一帮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穿着蓝布衣衫,乘着竹排,顺水北上,把越剧唱红上海滩的故事。
小镇不远处,在施家岙村青山湾民宿集聚小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这里的商业一条街也即将竣工。“我们今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越剧十姐妹商业街,并对民宿集聚区进行提档升级,由村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让游客走进来,让越剧文化走出去,让村庄富起来。”甘霖镇施家岙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千福说。
“越剧与嵊州魂牵根连,嵊州对越剧责无旁贷。”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汪正浩介绍,近年来,嵊州从抓越剧团建设、越剧艺校发展、越剧演唱繁荣、越剧传承保护、越剧产业提升等方面着手,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促越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另外,相继开发越剧等非遗融合的研学游,推动文旅结合,一年来已吸引游客近600万人次。“我们以争创国家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终极目标,将把嵊州打造成以越剧文化为代表的文旅品牌。”
在嵊州,百年越剧,风华正茂!
亲历者说
越剧正处在发展“黄金期”
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越剧团团长) 朱杭灿
最早接触越剧是30岁那年,我担任了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校长,后来又当了文化馆馆长,直到2018年成为嵊州越剧团团长。兜兜转转间,越剧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最主要部分。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越剧团这几年。虽然有近20年的越剧工作经验,但成为越剧诞生地越剧团的领头人,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
有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遗产都只有继承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传承人”。说白了,继承在于“承”,传承则重在“传”,也就是怎样才能让“遗产”活起来并传下去。
传承的主体是人,人“树”起来了,越剧也就“活”了。这两年,我们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团队业务素养的提升。比如一年两次的业务专题培训和一年一度的业务大考核;邀请全国顶尖专家老师授课和指导排练;为每个优秀青年演职员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带薪进修、名师引导、专场展示等相关制度。
这些最终都投射到了团里创新力和创作力的提升上,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越剧精品。
精品创新,离不开传统根基和新的时代表达,所以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努力讲好“嵊州故事”,更能将传承和创新融合得淋漓尽致。入选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的《傲雪芬芳》、全国唯一一部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越剧《核桃树之恋》、实现嵊州越剧电影“零的突破”的《汉文皇后》,都是证明。
回眸百年,越剧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嵊州越剧的工作重心在保护传承和推广交流上,既要打造精品,抓好剧目创排,又要推陈出新,培引艺术人才;既要发展鼎新,打响越乡品牌,又要立足市场,赢得观众喝彩。
在党的领导下,越剧文化事业必定更加繁荣,我对此深信不疑。
记者手记
越唱越新越嘹亮
记者 张峰
优雅清丽的乐曲,高雅优美的动作,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感觉。
我的母亲曾经是一位专业越剧演员,从小耳濡目染的我,相比于其他喜欢越剧的嵊州人来说,更是多了一份童年情怀。
从1906年落地唱书被搬上露天舞台开始,越剧至今已走过115个春秋。的笃班、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文戏等名称,标注着这个剧种的成长历史。生在嵊州乡土,长在江南城市,流行在海内外,逐渐变化发展的轨迹成就了越剧独特的生命史,也浓缩了中国戏曲逐渐寻求现代创造的生命历程。
一个乡土小戏能发展成为一座城市的符号,一个地方的文化,必定在不断变化中契合着人们的文化诉求。在如今的作品创作中,许多越剧曲目运用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以更贴近年轻观众的听觉审美。
时代的变迁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也让越剧不再拘泥于舞台一隅。“爱越小站”让越剧实现了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戏迷组织的协同发展,甚至将越剧带出了国门。
凭借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越剧+”产业链更是在逐渐形成。大到文旅融合的越剧小镇,小到袖珍戏服、精品手办、越剧cosplay(角色扮演)游等延伸产品,更多人知道了,越剧原来不仅可以是一个剧种、一种文化,还可以是一款时尚、一门产业。
如今在嵊州城里的大街小巷,时不时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聚在一起,拉着二胡,唱着越剧。在嵊州广阔的农村,一个舞台加一个草台班子,几段折子戏便是人们的饭后茶余。越剧,照亮了许多人的生活,映衬了美好的生活,在嵊州这片好山好水中越唱越新,越唱越嘹亮。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何国永 郭巍 施展 诸丹萍 张梦洁 汤晓芳 谢顺杰 王颖 孟周霞 张亮宗 徐静怡 张峰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