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越城区皋埠街道104国道旁的百亩油菜花盛开。在这片金色的花海中,高高矗立着一座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的水塔,塔身上清晰地写着“东湖农场”四个大字。水塔不远处是几幢斑驳的楼房,在春风中静静流淌着岁月的记忆。
这个始建于1951年且运营至今的农场,曾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年代里,成为全国样板场、示范场,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前来视察。
纵观东湖农场的发展历史,开拓创新与艰苦奋斗是两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1951年,土地改革尚未完全结束,为了引导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上发展生产的道路,绍兴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东湖农场。但是,办场的头几年,划给农场的几百亩土地,不是坟头土堆,就是牛踏下去都爬不起来的烂水低田。可就是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农场人创造了一段无比辉煌的创业创新史。
“当时化肥严重缺乏,农场职工们就把几支长竹竿接起来,到边上的东湖捻河泥当肥料。”今年50出头的韩金法现为东湖农场有限公司副经理,也是目前农场资历最老的一位员工,他告诉记者,当年捻河泥的故事,后来被大家做成打油诗:“敲冰捻河泥,冒雪扫垃圾,正月初一也出门”,这成为农场职工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至今,这句话依旧悬挂在农场的墙上。
翻看东湖农场的大事记,创新二字跃然纸上。上世纪50年代,以胡香泉为代表的第一批农业科技者从绍兴实际出发,成功探索实践出“三熟制”种植法,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当时,东湖农场的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三熟制’粮食增产经验也迅速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韩金法说。1954年、1960年,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来到东湖农场视察,高度赞扬东湖农场的做法。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在一代又一代东湖农场人的努力下,一个绍兴江南水乡农场逐渐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火车头”。几十年间,农场源源不断地为全国各地提供优质稻麦良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在社会上起到了“良种基地、高产样板、试验场所、培训学校”的多功能作用,并为全国各地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而今,东湖农场的规模和人员虽然大幅缩减,但其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却依然在延续。
“你看,油菜花田对面就是智慧农场的试验田了。”今年35岁的李锋是农场新一代管理人员,这几天,他一直穿梭在田野间,为智慧农场建设作准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位于104国道以北那块正在平整的田地。
“温度、湿度全景监控,播种、施肥一键操控。”虽然还未正式动工,但在李锋脑中,关于智慧农场早已有了清晰的规划。“在这里可以探索未知的、创新的现代农业。”他充满期待地说。
去年,东湖农场以全省示范性现代化国有农场创建为契机,退林还耕,着手打造传统农业样板基地、都市农业现代基地、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干部作风教育基地。记者看到,昔日的农场仓库改建成了东湖农场历史陈列馆,延续70余载的农场精神正以新的形式在传承。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林佳萍 实习生 鲁 蒙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