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社区管理的热心人,是车站的防疫守护者,是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宣讲团成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当下,我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台门里弄、田间地头,志愿服务精神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文明血脉。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下,我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大力倡导和持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让“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顶层设计,搭建新平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的重要载体,是打通党的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探索。一直以来,我市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基层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议程,从“一把手主抓、一张网布局、一盘棋推进、一揽子保障”到“县级中心—镇街实践所—村社实践站”三级体系架构,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力、资源整合力、活动组织力、整体协同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绍兴样本”。
目前,全市6个区(市、县)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诸暨市、越城区、嵊州市先后成为全国试点,上虞区成为省级试点。今年,在现有场地基础上,我市加快推进越城区、柯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升级改造,挂牌成立市、县两级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并印发《2021年绍兴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部署落实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任务。
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进入倒计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全市开展“迎亚运做志愿”专项行动。结合今年绍兴市亚筹委场馆建设和志愿者招募工作重点,积极做好相关专业志愿者的引导、招募等配套工作,目前已报名社会志愿者2000余人,高校志愿者3000余人。 服务基层,事事有人办
9月27日上午,我市以“树文明新风,展志愿风采”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越城区迪荡湖畔举行,共20支队伍入围路演现场评审活动,最终决出1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本次大赛项目种类丰富,涉及宣传宣讲、安全应急、赛事服务等十大类志愿服务领域。如市委老干部局申报的“银耀五星”老干部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项目已开展助力活动3000余场次,受益群众100万余人次;绍兴文理学院申报的青年爱心医疗服务持续了24年,始终与基层有约,给老乡看病,为乡村助力。
志愿服务大赛正是我市打造志愿服务“金名片”的缩影。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实践活动,探索“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如今,已经形成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服务者的身影。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近11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5万余个,通过“文明实践服务圈”,提供“菜单式”与“点单式”志愿服务,真正做到送服务上门。
“为垃圾分类的保洁员捐赠雨衣”“接送孤寡老人打新冠疫苗”“为困难残疾人家庭捐赠一把电风扇”……今年5月份以来,越城区坚持以深化新时代党建“契约化”共建工作为引领,通过“越城有约”微信小程序平台,启动点亮“微心愿”活动。这些“微心愿”被来自全区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党组织和镇街、村社的1万余名党员“抢购一空”。
一个个“微心愿”的点亮,看似“微不足道”,却表达了困难群众心底最真切的愿望,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参与志愿服务落到了实处。
进村入户,宣讲送上门
今年7月,一支全部由“00后”组成的“强国后浪”巡讲团在越城区东湖街道后堡抗日纪念堂成立,巡讲团成员从老党员代表手中接过聘书,接过党史宣传的接力棒,奔赴各村居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开展青年巡讲,为党史学习教育唱响青春声音。
今年74岁的老党员许成荣特意佩戴起了“光荣在党50年”奖章,他把大红色的聘书交给巡讲团成员金佳铭时说:“青年人的加入给我们党的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的党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除了开展青年宣讲,绍兴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组建一批文明实践“红色工地”“流动党校”“三味团队”等特色站点,设立“台门汇”“板凳课堂”“小柯开讲”等志愿服务宣讲品牌,采用“理论+文艺”形式,深入到台门里弄、船坞码头、企业车间等开展微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到基层每一个“神经末梢”。
此外,市文明办还结合“志愿浙江”数字化平台建设,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就已发布宣讲清单2000余个,居全省第一。
作者:见习记者 王昭奕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