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樱花正烂漫,潺潺的枫溪江清澈见底,几位老人正在村口的凉亭里休息闲谈,整个村显得安静祥和。村口的标牌上,“三上三下,民主治村”八个大字十分醒目,这里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
上世纪60年代初,诸暨枫桥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枫桥经验”由此诞生。1963年,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8年来,“枫桥经验”在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中发展:从社会治安,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枫桥经验”已变“盆景”为“枫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进入新世纪,社会治理的重心和难点发生了深刻变化,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关键所在。2006年,枫桥镇大竺、大悟、泰山3个自然村合并成枫源村,不少村干部与村民间关系生疏,甚至叫不出村民的名字,给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我们召开了一次民主恳谈会,村里一位老人提议进行网格化自治。”枫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骆根土说,当时村里采纳了这个建议,经过干部群众充分讨论,创新对枫源村开展网格化管理,使基层治理变得更为精细、专业。
“群众事无小事,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集合群众的智慧,全民共建共治共享。”骆根土从31岁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到目前已经33年,由他和村干部提议的“三上三下,民主治村”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枫源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死结”,这是枫源村对“枫桥经验”的一次发展创新,从决策酝酿到审议,再到最后实施,每一个环节都由群众一起来决定。
“凭借‘枫桥经验’这个传家宝,我们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一心一意谋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大变化。”站在村口,骆根土一脸自信地说,历经岁月洗礼,“枫桥经验”让每一位枫源村村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眼前的枫源村,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氛。村民有什么好建议,都可以通过民主讨论,将其写入村规民约中;252个民生事项不仅可以就地办,还有为民服务中心的代办员帮助办、跑着办,这些几十年前的设想在枫源村成为现实。骆根土说,今后,他们将继续将“枫桥经验”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致力将“枫桥经验”转化为“枫桥经济”,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春来花开处处香。如今,借助“枫桥经验”红色基因,枫桥镇积极强化红色引擎,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落成于2018年的“枫桥经验”陈列馆,古朴典雅的馆内更是以数字技术展示了“枫桥经验”58年来的发展历程,“这3年来,陈列馆累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名参观者。”“枫桥经验”陈列馆负责人丁利培说。
作者:见习记者 张诗纯 记者 周梦琪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