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回山镇回山村有一处老台门,叫敬胜堂,古朴幽雅,大门口挂着“回山会师纪念馆”的牌子。72年前,就是在这里,参加回山会师的浙东各路游击武装,召开了浙东临工委第二次会议,作出迎接大军南下、解放全浙东的战略部署。一场席卷浙东大地的解放大幕就此拉开。回山村也因此被誉为“浙东西柏坡”。
1948年末,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浙东革命形势处在了历史转折关头,建立浙东中心根据地势在必行。地处新昌县城西南方向的回山,连接天台山、会稽山、四明山和括苍山,方圆百里无敌军,成为集结主力兵团的理想地。
“1949年1月,大部队会师后,立即在敬胜堂举行中共浙东临工委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浙东胜利前夜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决议,明确了浙东工作总的方针和加强浙东党的集中领导、健全领导机构三大任务。此外,还成立了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指着纪念馆内的红色展板,回山村党总支书记杨奇程介绍,回山会师既是中共浙东临工委对浙东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也是浙东革命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更是迎接大军南下、解放全浙东的一次总动员,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迎接大军南下、解放全浙东奠定了基础。
“那时我才13岁,村里来了许多进出都带枪的解放军战士,我们家台门里就住了20多人。”85岁的杨敏求就住在敬胜堂旁边的敏慎堂,他说,战士们白天在外开会,晚上则回到台门休息。
那时没有那么多的床,为不给村民添麻烦,战士们就在堂屋二楼打地铺睡觉,连吃饭都是坐在道地上,有时还会主动帮助村民挑水干活,纪律十分严明。
59岁的回山村民杨幼超至今还记得长辈们口口相传的“20个红鸡蛋”的故事。在游击纵队成立的当天,副司令员刘发清也在村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房东戴大娘按照回山习俗,特意染了20个红鸡蛋表示祝贺。没想到第二天,认为自己搞了特殊化的刘发清与妻子,顾不得吃早饭就写了检讨书,还主动要求在全队大会上做检讨。“部队治军严明,刘副司令员更是以身作则。”杨幼超说。
“20个红鸡蛋”不仅让村民们深有感触,也给会师部队上了一课,战士们士气大振。在随后的战斗中,游击纵队势如破竹,接连解放天台、三门等地。
70多年过去,革命家庭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人人平等的红色家风,在回山村传承了下来。如村里低保户中的无房户没地方住,村里就集中建房进行安置。开展“五星3A”创建,建设美丽乡村时,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齐心推进村民共同致富。如今,回山村着力盘活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回山镇也以此为亮点,串联“湖北第一好官”梁葆仁、清白家风等为代表的回山历史印记,开发特色旅游路线。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陈 琪 编辑:杨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