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盛原员工忙碌生产。
浙江在线3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静 杨群)3月8日上午,春雨霏霏,天台城区街道上来往的车辆多了起来,那股复苏的热闹劲儿像树梢的新叶,悄悄地已绿意盎然。走进浙江鸿盛原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简称鸿盛原),厂区内的机器轰鸣。
身为国内最大的汽车脚垫出口企业之一,看着排单表上打上一溜代表“完成”的大红钩钩,董事长王卫兵信心十足:“我们铆足了劲挽回订单,加足马力生产;政府‘三服务’提前布局,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这次疫情大战大考中,鸿盛原还有意外收获,顺利完成了第二代掌门人的交接班。
58个订单只流失1个
测温、登记后,我们进入厂区,一辆10余米长的大货车正在卸货。“这是2月17日复工以来采购的第12批原材料,总量23吨。”原材料的快速消耗,意味着产能的全面释放,王卫兵语调轻快:“产能早就恢复了,日均能产2万套汽车脚垫。”他带着我们进入注塑车间,只见小推车来来往往,原材料源源不断被送入错综复杂的“食道”,大型机械“狼吞虎咽”,经过造粒、注塑等环节,“吐出”种类多样的汽车脚垫。
总经理王小倩正拉着生产部经理询问订单生产进度。1993年出生的王小倩女承父业,去年12月才回到公司,不料刚接手,就遭遇疫情引发的危机。如何最大程度降低订单流失率,是摆在眼前的第一项考验。“与海外客户及时紧密地沟通非常关键。”王小倩说。
从2月1日开始,业务员王君电脑、手机寸步不离,时刻盯着屏幕,日均发送邮件50余封。“要向每一位客户说明当地疫情形势、预计开工期和交货期,为复工做准备。情况随时变动,我们就随时告知。”6个业务员,通宵达旦,由于海外存在时差,往往深夜还在埋头苦干。
到目前为止,鸿盛原58个订单只流失了1个。这样的结果,在王卫兵看来,已经是最好的局面:“本来担心疫情将导致两三个月不能复工,那就糟了,客户流失严重。”
政府当好服务“管家”
四川宜宾籍工人曾怀友正将原材料倒入混料机,再送入造粒机中。通过造粒工艺将原材料重塑为塑料颗粒,是生产线的首道工序,更是关键岗位。“我们是包机回来的。”曾怀友兴奋地说起这段经历,“2月19日接到通知能回来了,我赶紧把个人信息报上去审核。22日就坐上了台州市的包机,企业派车直接从机场把我们送到员工宿舍。”
交谈中,问到企业用工缺口,王卫兵还在思索,有人答得比他还快:“到岗328人,缺口还有,但问题不大了。”我们以为他是企业经理,一问才知道是驻企指导员厉忠献。“防疫物资还能维持半个月,银行贷款降息减免10多万元,电力部门减费一个月省了3万多元……”林林总总,他比老板还门儿清。复工初始,天台就抽调乡镇(街道)和部门干部以“一企一专班”形式现场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项难题。2月17日,厉忠献等3名驻企指导员就开始同员工一起“上下班”。
复工前,王卫兵千方百计囤了2000多个口罩,员工一天就得用掉300多个,眼见着口罩没有了。负责包抓联系的始丰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吴裕明通过多方联系筹集,为企业送来了几百个口罩和84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当时口罩紧俏,当地政府委托交投集团开启了口罩“全球购”,给企业按需分配,始丰街道又赶紧替鸿盛原“报名”。2月28日,采购自赞比亚的首批1000多个口罩送到了王卫兵手上。
“疫情让我见识了政府的主人翁意识,他们还要帮我们招工。”王卫兵笑着感慨。2月底,台州41个招工组分赴全国各地助企招工。6名老员工和新招的15名员工已于3月7日抵达天台,用工缺口得到进一步解决。“政府像个兢兢业业的大管家,涉及企业复工的方方面面都帮我们考虑到了。”王卫兵说。
加快拓展新空间
我们跟着王小倩的脚步,在注塑车间了解订单排单近况。而在打包车间,员工正为明天的出货做着准备。父亲王卫兵开玩笑说他打算做个甩手掌柜,重担就落在了王小倩肩上。“疫情让我措手不及,但更应该抓住时机。”复工以来,她每天7时30分到厂区,一头扎进车间,从了解产品工序流程开始从头梳理企业脉络,“重点已经从防疫转移,我们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对于未来的发展思路,王小倩已有一套成熟的规划:“未来打算拓展内销业务。毋庸置疑的是,新零售将成为更大的销售渠道。”浏览完厂区,王小倩回到办公室打开一家B2B国际平台网站,该平台正在举办3月采购节,首页置顶第一款产品就是他们企业的。“我们2017年就入驻了,之前不够重视,累计成交量仅100多万元,年前我们决定投入一笔开支在采购节引流,一周吸引了10多个客户询盘、报价。”这也让她更坚定了要涉足新平台。
除了改变销售模式,新产品开发在同步进行。鸿盛原根据现有工艺和原材料优势,正在布局宠物用品、垃圾分类市场。没想到误打误撞,企业成为了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刚生产落地不久的垃圾桶,被当地政府采购,用于居家隔离点、定点隔离点的垃圾处置。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她说要一直坚守制造业本分,努力做出更优秀更受欢迎的产品,带领着企业上市!”谈及女儿的努力,王卫兵充满了自豪感。
作者:记者 赵静 杨群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