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末,新一轮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尘埃落定,多家国有大银行同步下调存款利率,多家股份制银行也跟进下调存款利率。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启去年第三轮存款“降息”,前两轮分别发生在6月份和9月份。
本轮调整的存款利率有何变化?存款利息又是因何一年内三降?储户们又作何打算?是会继续存钱还是把钱取出消费,或者是贷款消费?
国有银行多品种存款利率已下调
2023年12月22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官网先后更新了人民币存款挂牌情况,再次下调存款利率。下调后,以上银行三个月、半年、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分别降至1.15%、1.35%、1.45%、1.65%、1.95%、2%。邮储银行的半年期和一年期的整存整取利率为1.36%和1.48%,相对高一些,其他期限利率与五大行相同。
继国有六大行存款利率下调后,多家股份制银行随即跟进。12月25日,包括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在内的多家股份制银行也都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
记者注意到,本轮银行存款降息步调很一致,和9月份的调整相比,本轮挂牌利率调降的品种新增了三个月存款和半年期存款,并且调整幅度总共比前几次降息大;此外,本轮降息调整后,长期限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最大,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幅度达到0.25个百分点,调整后分别为1.95%和2.00%。这也意味着,存款利率已迈入“1时代”。如果有30万元选择存3年定期,以最新的挂牌利率计算,利率从2.2%调到1.95%,累计到期的利息将从19800降至17550元,到手累计减少2250元。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当前地方性银行存款利率相对高一些,以瑞丰银行为例,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在1.8%,两年期在2.2%,三年期则是2.55%,各支行利率活动会稍有差别,但总体相差不大。
储户们的储蓄意愿依然强烈
存款一直被视为“安全港”,既保障了安全,又能获得稳定的收益。然而,随着定存挂牌利率的接连下调,“安全港”似乎没那么平静。那么降息对于广大储户会有何心理影响呢?大家还会选择继续存银行吗?记者对此发起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共收回113份问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存款利率下降,65.49%的人还是选择继续存银行,32.74%的人选择将存款转去其他投资。在投资理财中着重考虑的因素,61.95%的人首选资金安全、风险小,30.97%的人会考虑到资金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利率再少也要存钱,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存银行至少不会亏本金,去炒股、买基金的话,这个风险把握不好”……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的投资理念首要还是安全和稳定。
记者还注意到,黄金成为大家继银行储蓄之后的一种热门投资方式。在投资理财方式的选择上,53.98%的人选择银行储蓄,53.15%的人选择买黄金。国际金价从去年以来长期呈上涨趋势,偶尔会下跌,但幅度都不大,加之历来有“买涨不买跌”的说法,近两年来的黄金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年轻人流行起了攒黄金豆子等小克重金。记者在走访中国银行城西支行时遇到了前来咨询金价的市民张文琴,她便是购金族的一员。“不管怎样,黄金总归是硬通货。而且金价一直在涨,不管是金条还是品牌的黄金饰品,投资也好,以后给儿孙当传家宝也好,买点黄金存起来总没有错。”张文琴告诉记者。
如何理好自己的“钱袋子”
据了解,自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后,本轮存款利率下调已是第四次集中调降,前三次分别为2022年9月、2023年6月及9月。银行降息背后有多种因素影响,记者走访过程中,多位银行客户经理表示,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利率来压降负债成本,有利于缓解净息差压力,也有助于进一步服务惠利实体经济保持稳健和可持续性。
记者也咨询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商学院教授唐根年,唐教授表示存款降息和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存款降息将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储户们的资产配置偏好,有助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改善市场主体信心和经济预期,也有助于部分资金流向权益市场,为市场提供更多增量资金。
那么,个人的“钱袋子”该如何打理?存钱、消费、投资该如何选择?唐根年提醒:首先还是要从个人需求出发,刚需放首位,其他需求可选择多元配置。“大家可以把资产进行分类,包括日常消费、应急储备、长期投资等,以进行合理的规划。选择理财产品时,要结合流动性需求以及风险收益综合判断、多元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要选择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唐根年介绍,如果追求保本,可以选择继续存银行;如果追求收益,可以选择债券基金、投资权益类理财产品等,但也需预估投资可能会带来的风险。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