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长寿五兄弟,平均年龄91.2岁

“百岁老人 百年梦圆”系列报道①

2020-06-11 15:40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开栏的话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到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路艰辛,接续前行。数千年来,小康也一直是中国人民奋斗一生的梦想,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今年这一梦想即将变成现实。绍兴晚报今起推出“百岁老人 百年梦圆”系列报道,从百岁老人历经百年的视角,回望昨天,感悟今天,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

“那时光生活苦的,伢爸常年身体不好,没钱医病,54岁就走了。”6月5日,在越城区皋埠街道银墅湾小区一处公寓里,102岁的潘阿华摇着手说。潘阿华的阿爸走时,正值1949年绍兴刚解放,留下7个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老人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孩子们竟能如此长寿——除了女儿和三子因病分别在72岁、88岁去世外,健在的5个儿子年龄加起来有456岁,平均年龄91.2岁。

百年人生

从佃农到拿养老金

潘阿华属羊,生于1919年9月11日,家中排行老大,世居皋埠黄泾村,是一位地道的农民。2017年老房子拆迁,老人住进了皋埠银墅湾小区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老人育有三女一子,一直和儿子住在一起,日常起居由儿媳金芬琴照料。每天送茶端饭,隔三差五洗头、洗澡、剪指甲,金芬琴将老人照顾得十分妥帖。采访时,102岁的老人端坐在沙发上,神清气爽,对于儿媳转述的问题,老人基本上都答得出来。金芬琴说,公公没啥大毛病,每天生活规律,午餐必喝点黄酒。

百年岁月在老人的记忆中已逐渐模糊,唯有早年的苦难仍留心头。“伢爸妈租了几亩田种,下半年,地主来收租,粮食都收走了,一家人饿肚皮哉。”那时候,潘阿华的梦想是能吃饱饭。家里兄弟多,穷得揭不开锅,十几岁时,兄弟几个便相继出门谋生。

二弟14岁时就跟人学做蜡烛,后来去了嘉善摇船。“那时光,村里的苦人家到嘉善摇船的很多。”不久,潘阿华和三弟也跟着去了,“8月去,第二年3月回,摇船太苦了,夜里到哪儿困(睡)哪儿。”回乡后,潘阿华再没出过远门,一直在家务农,曾做过村互助组组长。老人一生勤劳,金芬琴记得,自己嫁过来时,公公已70岁,还在田头劳作。

快速变化的时代改变着每一个普通家庭,潘阿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一个租地主田地的佃农,到有了自己的责任田,之后种田不用向国家交税,最后地也不用种了,成了住高楼、拿养老金的农民。

平安幸福

我们碰上了好时代

摇船的活二弟和三弟都没干多久,便相继辗转到了上海,二弟进了上海耐火材料厂,三弟进了陶瓷厂。兄弟俩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在工厂里一直干到退休。不久,五弟也投靠哥哥去了上海,不过,几年以后仍回到老家皋埠,和大哥一样以务农为生。四弟潘华富走得最远——1951年参军,差点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没去成是因为刚到鸭绿江边,碰上辽宁大水灾,就地留在辽宁参加水利建设。“我这个弟弟厉害呢,是辽宁省的劳动模范。”潘阿华为弟弟感到骄傲。

因为家里穷,潘家几个兄弟都没上过学,兄弟几个一辈子工作在基层。到了最小的六弟潘文荣童年时,家里的境况已经好转,在上海工作的二哥、三哥每月有钱寄回家,在母亲的坚持下,潘文荣一直读到中专毕业。1966年,潘文荣进了人人羡慕的绍钢厂工作,直到退休。

如今健在的五兄弟,分别为102岁、99岁、88岁、85岁、82岁。“我们兄弟几个,碰上了好时代,虽无大富大贵,但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生平平顺顺,衣食无忧,现在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六弟潘文荣总结说。

2017年2月18日,是这几个长寿兄弟值得纪念的日子——潘阿华的子女们在黄泾村给老人举办了百岁寿诞。五兄弟聚集一堂,儿女小辈们更是将老寿星逗得眉开眼笑。7个兄弟姊妹已开枝散叶到第四代,总人数达100多人,百岁寿诞这天,一共60多位后辈出席。“青山不老,百岁寿星福泽厚;绿水长流,子孙满堂绵继远”,潘阿华的大女婿说,这副对联很符合他们家的情况。

作者:记者 钟宏娇 李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