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日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方式。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八月半庚
“八月半庚”是嵊州独特的风俗,与“端午庚”形成两个婚俗节日。端午又叫端阳,是一年之中第一个“阳辰”之日,“阳辰”与“中秋月圆”同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被剡地百姓用为婚俗节日。下半年准备结婚的男方要向女方送“端午庚”,第二年正月或上半年准备结婚的则要送“八月半庚”。中秋前夕,男方请来成双媒人,与毛脚女婿去送“八月半庚”。庚礼:一是一担或几担老酒,两坛为一担,以50斤(现在多数20斤)为一坛,酒坛上贴斗方红纸,上书双“喜”;二是送女方长辈礼包,如红枣包、白糖包、桂圆包等,每位长辈两包,叫“包头”;三是女方酒席费用、丈母的肚痛庚等礼金;四是送给女方月饼、酒、鱼肉、鸡鸭、水果等。女方要回礼,回礼看女方情况而定,没有定规。
作者: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