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增加了不少,这与疫情防控期间长时间居家学习有一定关联。”“不止是学生,其实不少市民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有的还出现了各类疫后综合征。”前天上午,从绍兴饭店回驻地途中,市政协委员钱建军与王乐怡交谈了一路。钱建军是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王乐怡是绍兴和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两位都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一谈起心理治疗问题,两位政协委员顿时打开了话匣。钱建军说,新冠肺炎疫情是近年来公共卫生领域波及范围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重大突发事件。“疫情就像大考,考量的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他看来,当下,国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机制正日趋完善,但是,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仍是短板,尚不成熟。
王乐怡则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去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们长时间居家学习,不少学生出现了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亲子关系紧张、学生网络成瘾等相继成为普遍性问题。”为此,2020年秋季开学时,市教育局专门发布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预警,对重点预警对象和预警教育建议作了明确发布。然而数据显示,去年,学生的休学比例还是明显增加。
两位委员不约而同地建议,要尽快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这也是应对危机、控制局势的重要手段。”钱建军建议,该项工作可由市卫健委统一领导,区(市、县)卫生健康局负责辖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组建市级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援队伍。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广泛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普及公共卫生应急、灾害自救知识,指导公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事件,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这不仅可以避免产生恐慌心理,还可以减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校园内也应该建立心理保护机制,对因心理问题请假或脱学的学生,要及时了解其情况,对排查出的高危学生,要一人一档,制订相应的干预方案。”王乐怡建议,对于贫困家庭或发生家庭变故的学生,可安排公益性的心理援助。
作者:记者 林佳萍 实习生 鲁 蒙 编辑:黄靖芳